沙口集乡
乡政府驻地沙口集。明初先民由外地迁此,当时为一片沙滩,又处于漳河北渡口,故取村名北沙口。明嘉靖三十三到三十五年间(公元1554~1556年)该村修筑了围寨,兴起了集市,遂改村名为北沙口集。后人简称沙口集。
沙圪塔 明初先民由山西迁此定居,居住地东有1个沙土堆,西有2个沙土堆,故据地貌取村名沙圪塔。
岗上 明初先民由外地迁此时,居住地低洼,常遭水灾。后移居在高岗上,故取名岗上。
大斜街、小斜街 该二村原系一村。因村中街斜取名斜街,后被供水冲成两村。各按村落大小称大、小斜街。
大屯村 明初栗氏老大由山西迁此定居,取村名大屯。后洪水在此冲一大坑。常年积水,故改村名为大水坑。民国初,村名恢复为大屯村。
南北拐 明初白姓先民迁此分立两村,各取村名为南白村、北白村。后人口渐多,两村中拐街处的部分居民迁出,自成一村,取名南北拐。
南沙口 建于明初,因位于漳河南岸,沙堆很多,又是一漳河渡口,故取名南沙口。
段家庄 该村为明初段氏从山西迁此,取名段家庄。后因村内修一小寺院,曾改称段小寺,清末恢复原名。
大庄 该村是由原马街、朱街、和义村、小景村组合而成,因村大得名大庄。
马头 据传,北宋与辽国打仗时,此处为马头寨。以此取村名马头寨,后简称马头。
六十疃 该村建于明代,因村东南玉皇庙前有六个石狮子得名陆狮疃,后演变成六十疃。
辛庄 该村原名“东小辛庄”。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魏县城被洪水淹没,归大名管辖,改名北辛庄。因同名,于1982年5月更名为辛庄。
大杨庄、小杨庄 二村原为一村。明初先民由外地迁此时,附近玉皇庙前有棵大杨树,遂取村名大杨庄。民国初年,村内一小部分人迁出村外居住,称为小杨庄。
郑二庄 明初郑姓先民由山西迁此,一部分人定居临漳县郑庄;另一部分人居此立庄,取名郑二庄。
漳河村 该村先民明初迁此,居住在漳河故道内而得名漳河村。
斗门 斗门村来历,有三种说法:一是据传斗门村是宋朝穆桂英与白天佐打仗时一个阵角名,后被引为村名;二是穆桂英的兵当时叫门,住在该村,兵要打仗,打仗即斗争,故叫斗门村;三是漳河从村西南而来,从村后向东南流去,成牛梭弯,像斗梁样,村后又有一渡口是通往南北的交通大门,因此而得名。
河沟 据传该村因地处漳河故道而得名河沟。
文字摘自《邯郸地名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