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政府驻地北皋。明初移民初迁此地时,因地势北高南低,故在北段较高处立庄定居,后人将村名改为北皋店。“皋”字系“高”字演变而来,后演变为北皋。 六座楼 明末清初该村一郝姓大户于村东建楼房六座,富丽堂皇,远近闻名,遂沿用为村名。 沙窝 明初李氏从山西迁此,因地处漳河故道,风起沙飞称“沙窝”,后成为村名。 东张岗 明初张氏从南辛庄(今魏县张二庄乡所辖)迁此所立。因地势较高,位于几个带“岗”字村的东边,取名东张岗。后与村北一张庄合并,统称张庄。因避重名,1982年5月复名东张岗。 姜谢庄、李谢庄、王谢庄 三村相邻,原名谢庄。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姜氏从成安县沙河村迁入该村定居,遂更名为姜谢庄;后李氏迁来,在姜谢庄附近定居,取名李谢庄;清初王氏从王岗村迁到姜谢庄附近定居,取名王谢庄。 旧魏县 原名洹水镇,因地处古洹水(今安阳河)而得名。北周建德六年(公元577年)置洹水县,县衙设于此地。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废洹水县改为镇,划归成安县管辖。同年8月,因河水泛滥,魏县治所被淹没,遂将县衙迁于洹水镇,同时洹水镇所辖村庄也划归魏县管辖。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县城又一次毁于水患,遂迁往五姓店(今县城),从此洹水镇被旧魏县这一名字所代替。 北皋屯 相传隋末李密在魏县称帝时,在此屯粮,因离北皋较近,故称该村为北皋屯,村名延续至今。 西李岗、前石岗、后石岗、东李岗、南刘岗、北刘岗、邵岗、王岗、孟岗、陈岗、江岗、米岗、西张岗 十三个村均为明初山西移民所建。因地势较高,呈岗状,故取村名“岗”。并冠以方位或姓氏。 西康疃、东康疃 二村原为一村,名糠疃庄,后称糠疃,因隋末此处为一糠市而得名。后演变成“康疃”。后分成大小两康疃。1956年以方位改称东康疃和西康疃。 南坡头、北坡头、西坡头、东坡头 四坡头原是南、北二坡头。“坡”由“泊”演化而成,是因地处河泊的南、北两头而得名。清末北坡头的东头和西头两部分各自独立,称东、西坡头,中部仍用原名。 小凹 该村原名张家滩,因张氏定居在河滩而得名,后张姓绝,明初从山西凹村移民到此,为不忘故里取名小凹。 西上村前、西上村后 明洪武三年,旧魏县城(原县城)被淹。部分人在城西南角绕城隍庙分立三村。取吉祥之意名“上村”。又因此村位于庙西,故名西上村。1958年按前、后街划为两村为西上村前、西上村后。 蒲潭营 此处古时曾是一大水潭(坑)。东汉末年,蒲州人关羽在此安营时,称潭名为蒲潭。后人以“蒲潭营”为村名。清雍正《魏县县志》记载,当时山西潞州卫在魏县屯营五处,此为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