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县人民政府
关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
实施意见(试行)
各乡镇政府、街道办,县对口有关单位,县政府有关部门:
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推进魏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发展,促进全县农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和质量农业,经2022年2月24日魏县第十七届人民政府第10次常务会议研究,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国家、省、市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决策部署,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坚持“稳粮食、保供给、调结构、促增收”,坚持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坚持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标准提升、品牌培育为方向,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等,大力推进“一减四增”,大力发展“四个农业”,加快形成县域农业特色产业和“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比较优势。着力构建高质量、竞争力强、效益好、可持续的农产品供给体系;着力构建连片发展、规模经营、龙头带动、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农村新格局,推动我县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底线思维,确保粮食安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稳定全县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重点发展优质高效粮食作物,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和口粮绝对安全。
(二)坚持市场导向,促进产业融合。着眼市场需求,强化政策支持,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发挥比较优势,连片发展,规模经营,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立足主体带动,强化种、管、收服务,完善产、加、销体系,把科技、绿色、品牌、质量等元素融入生产全过程,实现一二三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绿色农业。不断引入新发展理念、生产要素、经营模式、经营主体和体制机制,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产品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坚守土壤、水、气生态资源保护红线,强化控水、节肥、减药技术服务,促进资源永续利用,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四)坚持政府引导,尊重农民意愿。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多方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支持,注重培植典型,搞好示范引领。把调整农业结构的自主权交给农民,让农民自主决定种植品种,使主体发展促成集聚效应。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自主权,不搞“一刀切”,不做强迫命令,不形成新的矛盾隐患。
三、工作重点
(一)提升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重点调整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等三大农业种植结构,全面推行农业生产标准化,使农产品供给结构更趋合理、供给能力明显提高。2025年,全县粮、菜、肉、蛋年产能力分别稳定在63万吨、45万吨、3.2万吨、6万吨,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86%以上,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98%以上,基本实现主要农产品质量可追溯。
(二)提升农业科技支撑能力。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农业新的增长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明显增强。2025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规模养殖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
(三)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依托“中国鸭梨之乡”、“千年古县”优势和“一区一园三带多点”发展格局及全域水网等县域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培育主导产业,使其形成规模够大、结构够优、档次够高的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强工作协调指导,积极培育地域品牌,不断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有针对性地制定并落实各项扶持政策。
(四)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进程,实现农业灌溉用水、用肥、用药总量实现明显下降。2025年,农业灌溉用水压减0.5亿立方米以上;推广施用有机肥,持续推进科学施肥和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98%以上,农业废弃物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农业资源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成效明显,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四、任务目标
(一)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认真落实《魏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规划设计方案》,开展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和省、市、县级现代农业园区提档升级行动。2025年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1个,积极争取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培育县级现代农业园区达到25个以上,逐步形成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引领,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为示范,以市、县级现代农业园区为基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新格局。
(二)开展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市部署,立足县域实际,充分利用好国家和省级现代种业提升工程、良种补贴、种质资源保护等各项扶持政策,扶持种业创新,支持农作物品种技术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畜禽种业发展政策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业农村部门职能作用,加强与发改、财政、科技、金融、土地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围绕现代种业用地、金融保险等需求,加强政策创设,探索财政、信贷、保险、基金等多元化投入模式,着力提升创新发展、供种保障、种业服务和企业综合竞争能力。重点支持节水麦、强筋麦、鸭梨、食用菌、中药材、花生等种源开发利用,保护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强化优质生猪繁育基地建设,有效促进现代种业稳步健康发展。
(三)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化。按照“保障粮食绝对安全、稳定粮食生产面积、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特色优势产业。一是特色林果产业:以魏城镇、东代固镇鸭梨种植、沙口集乡鲜桃种植、前大磨乡石黄果种植及全县密植梨产业园区等特色林果产业为带动,实施林果提质增效行动,通过增施有机肥、喷洒高效低残留农药等措施,全面提升林果质量、产量,增加产业效益。二是粮油作物产业:2025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12.3亿斤以上,其中,小麦播种面积稳定在60万亩,总产量稳定在6亿斤以上;玉米播种面积稳定在60万亩,总产量稳定在6.3亿斤以上。全县发展强筋小麦20万亩,其中,强筋麦示范区规模达到5万亩。三是特色农业产业:依托“一区一园三带多点”发展格局及全域水网等县域优势资源,在东代固镇、沙口集乡等乡镇的43个村和漳河沿岸的10个乡镇的73个村发展食用菌、蔬菜、桃、密植梨、中药材、高端红薯、油菜、水稻等特色农业产业。以博浩现代农业园区为带动,在漳河沿岸发展高端红薯种植;以浩弘、绿珍、申霖、福来等食用菌企业为龙头,辐射带动5个乡镇发展食用菌种植。以县域内治理好的74处坑塘进行水产养殖及水培蔬菜种植,坑塘边坡外沿进行高效农作物种植,发展坑塘立体经济。四是特色畜牧产业,2025年,全县生猪存栏达到22万头、出栏40万头;肉牛出栏达到1万头;肉羊出栏达到21万只;肉鸡出栏达到180万只;蛋鸡存栏达到300万只。以河北铭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河北鸿健养殖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为龙头,提高畜禽生产性能,加快推进全县畜牧养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五是休闲观光产业,围绕“梨乡水城”、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乡村振兴示范带、漳河示范带和全域水网建设等优势区域,大力发展特色小镇、农业公园等休闲观光、休闲农业,让更多农民群众参与产业发展,享受产业红利,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四)加快农技成果推广应用。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科技示范工程,推广节水农业技术,推广节水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科学合理施用肥料,提高肥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重点支持互联网、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技术信息服务等企业,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技术创新。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树立“互联网+”经营理念,在生产、加工、营销等各环节主动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打造生产经营新的增长点。2025年,培育4个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
(五)开展农村“双创”活动。完善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政策,引导农民工、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等人员到农村创业创新,领办、协办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电商、旅游等新兴产业。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现代青年农场主、高素质农民培训培育工程等,办好乡村振兴“三农”大讲堂。到2025年,累计培训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500余人次,培训现代青年农场主300余人次,培育高素质农民 2000人,举办乡村振兴“三农”大讲堂10期以上。
(六)推进农业节水、节肥、节药。巩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成果,力争每年实施季节性休耕7万亩以上。2025年,实现节水抗旱小麦品种基本全覆盖;加快水肥一体化、机械施肥、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推广和服务机制创新,实施统测统配、统供统施,化肥施用总量控制在2.676万吨(纯量)以内;着力推进农药减量控害,突出病虫害监测预警、综合防治、统防统治、绿色防控、高效药械推广示范,扩大绿色防控规模,多措并举,持续推进农药减量,保持农药使用量负增长态势。
(七)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支持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粪污资源化利用处理设施,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2025年,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建立秸秆收储运体系,推进农作物秸秆全量化高效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8%以上。建立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体系。2025年,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坚持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种养结合,推广生态循环模式。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推进发展“种养一体化”,构建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推动种养加有机结合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八)推进农业生态修复治理。通过土壤改良,培肥地力,有效改善土壤环境。实施绿化工程,抓好河湖水系两岸、城镇周边、廊道绿化等重点区域植树造林。到2025年,耕地地力平均提升0.2个等级以上,林木绿化率达到31.76%。
(九)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引导龙头企业树立品牌化生产经营理念,支持魏县鸭梨、申家饸饹等地方特产、传统美食产业化发展,鼓励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开展品牌共建共享,打造品牌联盟,开展商标注册,申请“两品一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性产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做好名、优、特农产品评选、展示、推介和宣传。定期在魏县电视台、魏州时报、魏县党政网发布,并积极向省、市推介,传播良好品牌形象。组织龙头企业积极参国内国际各类农博会、农展会等,不断扩大“魏县鸭梨、杏鲍菇”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2025年,区域公用品牌达到2个以上,地理标志商标达到2个以上,地理标志产品达到2个以上,“两品一标”产品达到15个以上。
(十)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围绕粮食、果品、蔬菜、食用菌、畜产品等优势农产品,完善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机制,对主要农产品产地抽检全覆盖。强化生产过程追溯,加施产品标识码,督促生产经营主体建立完善生产档案,落实采购和销售台账制度,实行限制使用农药定点经营,严格执行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并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可追溯信息平台,建立起全覆盖、全县域、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努力实现生产有标可依、产品有标可检、执法有标可循。2025年,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86%以上。
五、实施安排
(一)县级协调推动。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出台我县名优特农产品提质增效推进方案;建立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因地制宜谋划一批重点产业项目,整合安排各类资金,推动项目落地落实;县有关部门在项目监管、资金整合、行业指导等方面加强协调配合。
(二)乡级组织实施。各乡镇(街道)依据当地资源优势和乡域产业特色,选择1-2个特优农产品,制定提质增效具体实施方案。各乡镇政府要切实负起主体责任,落实责任人员,创新工作机制,扎实组织实施,确保任务目标如期实现。
(三)社会力量参与。积极引导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主动参与,涉农企业互相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强大推进合力,推动万企兴万村深入开展,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确保达到预期效果。
六、保障措施
(一)优化特优农产品布局。围绕“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物流链、创新链”,按照“补链、延链、强链”要求,在绿色发展、科技支撑、质量控制、品牌建设、利益联结、管理保障等方面深入谋划,统筹推进。
(二)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依托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建设特优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推进品种选择、生产过程、终端产品标准化。完善仓储物流设施,建设仓储物流基地,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流通效率。
(三)强化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组织带动农户连片种植、规模饲养。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跨区域兼并重组,形成资源集中、生产集群、营销集约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发展格局。通过创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群众分享更多产业链增值收益。
(四)加强营销和媒体宣传。借助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等渠道,利用电商平台、“互联网+”等各种新兴手段,积极推进特色农产品市场营销,扩大市场占有率。
(五)强化要素保障。落实用地、用水、用电、用网等支持政策,加强金融支持,满足新型经营主体贷款担保需求,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和覆盖区域。加强县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支持特优农产品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