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000014348/2021-20686
发布机构: 魏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名称: 魏县人民政府关于抓好《魏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贯彻落实的通知
文号:魏政字〔2021〕54号
主题分类:县政府文件
发布日期:2021-08-20
魏政字〔2021〕54号
魏县人民政府
关于抓好《魏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
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贯彻
落实的通知
各乡镇政府、街道办,县对口各单位,县政府各部门:
《魏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魏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批准,现予发布实施。为贯彻落实好《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更好发挥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
“十四五”时期是魏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邯郸副中心城市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纲要》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指标、重大任务举措、重大工程项目,描绘了我县撤县设市,全面建设邯郸副中心城市的宏伟蓝图,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是县委、县政府战略部署和全县人民共同意愿的集中体现,是各部门履职尽责的重要依据,为奋力开创邯郸副中心城市建设新局面提供了重要指引。
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贯彻好、落实好《纲要》的重大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县委决策部署上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按照县委、县政府安排部署,坚持目标导向、效果导向,落实责任,担当作为,加强统筹协调,科学精准施策,高标准、高质量抓好《纲要》各项目标任务、重大举措、工程项目落实,推动魏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邯郸副中心城市开好局、起好步作出积极贡献。
二、聚焦规划重点,细化落实举措
围绕全面落实《纲要》确定的27项主要指标、12个方面任务举措、59个重大工程项目,各部门要结合发展实际和工作职能,逐条逐项进行梳理,进一步细化实化推进措施,有序有效抓好落实。
(一)突出主要目标指标抓落实。对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等9项约束性指标,各部门要综合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依法依规、优质高效地推动工作开展,确保不折不扣完成目标要求;对生产总值增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研发经费投入增速等11项经济发展和创新驱动类预期性指标,各部门要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和指标监测分析,正确引导市场主体预期,科学配置社会资源,合理运用各类政策工具,解决问题、破解瓶颈,全力争取实现指标任务;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城镇调查失业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等7项民生福祉类指标,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政策,强化措施,争取超额完成,切实提高人民福祉。
(二)突出重大任务举措抓落实。各部门要对《纲要》确定的创新驱动、现代产业体系、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生态环境建设、保障改善民生等12个方面重大任务举措,逐条逐项制定落实方案,细化推进措施,明确时间节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全力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见效。各责任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亲力亲为、以上率下,定期研究调度,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全力推动各项任务落实。
(三)突出重大工程项目抓落实。各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项目实施机制,精准施策、分类推进,确保《纲要》确定的重大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对在建项目,要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加快实施进度,争取尽早建成、发挥效益;对新开工项目要加快前期手续办理,强化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争取尽快开工建设,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对前期项目,要加快推进项目可研、立项等前期工作,落实各项建设要件,争取尽早开工建设,构建形成在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工作格局。
三、加强协调协作,完善推进机制
各部门要围绕《纲要》的落实,加强规划衔接、政策协调和工作协作,健全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以钉钉子精神,久久为功、持续用力,推动《纲要》各项目标任务按时高质量落地落实。
(一)认真做好规划衔接。县有关部门要按照县政府确定的“十四五”县级专项规划编制目录清单,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各领域专项规划,细化落实《纲要》对相关领域的目标指标、重点任务和工作要求,原则上2021年底前印发实施;需要衔接上级专项规划的,要在上级规划出台后3个月内印发实施,县级专项规划报审前要送县发展和改革局进行衔接。按照《纲要》深化完善本地“十四五”规划体系,同步推进本地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编制工作,年底前印发实施。
(二)完善要素保障机制。坚持规划定方向、财政作保障、金融为支持、其他政策相协调,建立健全落实《纲要》的各类政策协调联动机制。县财政局、县发展和改革局要加强年度预算、政府投资计划与《纲要》实施的衔接协调,县级财政资金优先投向《纲要》确定的重大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县行政审批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地方金融监管局等部门要加强协调联动,对《纲要》确定的重大工程项目,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落实规划选址,优先保障土地供应和资金需求,确保《纲要》重大工程项目落地实施。
(三)强化责任落实机制。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等议事协调机构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落实乡镇属地责任部门工作责任,层层压实责任,逐级传导压力,构建形成横向覆盖各部门、纵向贯通县乡的责任体系。要健全督导机制,聚焦主要目标指标和重大任务举措、工程项目清单台账,优化完善定期督导、常态跟踪问效方式方法,加强工作指导和督促推进,及时发现并协调解决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扎实高效开展。要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将《纲要》实施情况纳入各部门领导班子和干部评价体系,定期对落实进展情况进行评估,加强考核评价结果运用,全力推动规划任务落地实施、取得实效。
附件:魏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
魏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纲 要
(2021年2月7日魏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批准)
目 录
“十四五”时期是魏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邯郸副中心城市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深刻把握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是魏县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科学编制和实施《魏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事关魏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大局。魏县将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紧密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需求导向相结合的原则,立足基本县情,准确研判“十四五”时期所面临的形势与环境、机遇与挑战,找出差距、补齐短板,坚持工业强县、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三轮驱动,实现“工业强县、文旅活县、人才兴县”的三大发展战略目标。
本《纲要》规划期为2021-2025年,是未来五年魏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县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魏县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邯郸、安阳、聊城、濮阳4个中等城市辐射交汇的中心地带,位于北纬36°03′6″~36°26′30″,东经114°43′42″~115°07′24″之间,总面积8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2.18万亩,下辖15个镇、6个乡、1个街道办事处,户籍人口104.1万,常住人口82.8万,是中国鸭梨之乡、国家级园林县城、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认证的千年古县。
“十三五”时期是魏县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稳中求进为工作总基调,按照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需求导向相结合的原则,稳步发展、积极求进的五年。在省、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县人民顽强拼搏、锐意进取,不断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县城建设、生态建设、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改善民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县域经济增速明显,综合实力再上台阶。“十三五”时期,魏县县域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综合实力明显提升。2020年底,全县生产总值(GDP)实现206.5亿元,年均增速8.6%;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4879元,年均增速8%;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10.5亿元,年均增速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9.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086元,年均增速9.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72元,年均增速10.8%;魏县成功创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基础设施大幅改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一是基础交通设施更加畅通。累计投资近11亿元,新修、改建道路800余公里,投资6亿元建设完成干线公路定魏线南延,县道丛峰线和大牙线改建,乡道双蒋公路,经济开发区和易地扶贫搬迁6个社区的主干道路建设等重点项目,2018年被评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荣获首批省级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示范城市。二是水利电力设施更加完备。完成498个村自来水入户工程和县城部分老旧小区供水设施改造,全县安全饮水实现全覆盖;投资5000万元实施引江水源置换工程,全县人民群众全部吃上优质长江水,积极探索“互联网+供水”模式,不断提升居民生活供水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新建改造供电线路473公里。新建柴曲220kVA变电站1座,110kVA变电站3座,新增变电容量28万kVA,新增线路长度44.85千米;改造扩容35 kVA变电站5座,新增变电容量3.37kVA,新增线路长度11.4千米;新建及改造10kV线路长度1492.25千米,新增30.35万kVA;新建改造0.4kV线路长度1912.5千米,总投资9.0699亿元,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地区供电能力不足和可靠性较差问题。三是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持续开展县城建设攻坚行动,魏县被确定为邯郸副中心城市、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为魏县新型城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加快城市新区建设,新建道路2.4公里,建成投用园林宾馆、气象科技馆、益民山体育公园,魏祠公园被评为省五星级公园,城市品位大幅提升。通脉清肺改旧城,梨乡健身园、县标提升改造等建设完成,雨污分流改造20公里,翻修道路28公里,新建公园、游园7处,城区新增绿地面积19万平方米,新建改建星级公厕47个,改造提升住宅小区6个,完善提升智慧小区10个,环城水系提档升级,住宅小区清洁能源供热实现全覆盖,县域村庄基本实现“双代”工程全覆盖,城中村背街小巷全部硬化,县城功能更加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向乡镇延伸,推进小城镇建设提档升级,建成投用乡镇污水处理厂3个,6个乡实现撤乡设镇,52个村实现村改居。先后被认定为国家园林县城和省文明县城、森林城市、卫生城市、洁净城市。
——持续产业结构调整,三次产业加速发展。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坚持调整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持续做优存量、做大增量、提升质量,产业发展特色优势明显。魏县获评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县,魏县鸭梨创新创业园区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园区。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荣获河北省乡村振兴县。农业上,利用好本县资源禀赋,高效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全县发展省市产业化龙头企业41家、市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6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70.67%以上,全县常年粮食复种面积125万亩,总产量62万吨;加快推进生态功能区、产业园区、新型社区“三区同建”,魏县梨乡水城乡村振兴示范区被评为市级示范区。发展壮大密植梨、红薯、食用菌、观光经济林等特色产业,积极推进以“生态+产业+新型社区”为特点的漳河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加快农技成果推广应用,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循环式发展,实施品牌战略,打造魏县鸭梨和杏鲍菇区域品牌,培育梨兴园、幸福伞等商标品牌8个。其中,魏县鸭梨多次荣获京津冀果品争霸赛“梨王”称号,被评为河北省区域公用品牌,拥有国家地标证明商标,被列入河北省特色水果优势农产品。工业上,围绕四大产业,利用人才智库APP,不断挖掘魏县籍在外成功人士“人脉金矿”,积极对接承接产业转移项目,着力引进延伸产业链的高精尖项目。“十三五”期间共开工项目77个,总投资465.62亿元,实现竣工投产45个,争列省市重点项目85个,逐步构建先进装备制造、新型材料、节能环保、食品加工四大产业发展格局,形成了“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良好发展态势。科技创新实现大发展,全县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分别达到601家、30家、26家,建成院士工作站1家,爱美森关键技术荣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北聚银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魏县高端紧固件产业创业创新服务基地评为国家级小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2019年在全省科技跃升计划中由C类县跃升至B类县。依托中•白宗申农机、中•加汽车盘式制动器等中外合资项目,加强国际合作,做大做强国际合作产业园。魏县省级经济开发区成功列入《中国开发区审核目录》,获得河北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际合作产业园等称号。文化旅游业上,编制《魏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魏县全域旅游规划》,引导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累计成功举办二十届梨花节和五届金秋鸭梨采摘节,累计接待游客总人数2225.6万人次,带动相关经济总收入约240.5亿元。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21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达到全覆盖,扶持优秀群众文艺队500余支,放映农村公益电影3万余场,开展“送戏下乡”1000余场,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样,成功编排了大型扶贫豫剧现代戏《梨花开了》,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多措并举精准帮扶,全面小康任务完成。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狠抓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聚焦精准帮扶,注重巩固提升,有效开展脱贫攻坚工作。2018年9月28日经国扶办批复,河北省批准魏县退出贫困县序列,2019年10月17日,魏县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是河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一是狠抓产业就业扶贫,促进群众增收。结合县情实际,建立健全“3+X”产业就业长期稳定脱贫增收模式,建成扶贫产业园区65家,贫困村、贫困户实现产业就业全覆盖。二是狠抓政策保障,兜牢贫困底线。针对普遍存在的致贫、返贫因素,实行“1+1+3+1”包联帮扶工作机制,充分利用“防贫保险”、“防贫助业金”等模式,通过开展健康扶贫,扎实做好教育扶贫,大力实施危房改造,全面实现安全饮水等举措不断强化兜底保障。三是狠抓微工厂建设,力促群众增收。创建扶贫微工厂156家,推行“扶贫微工厂+”模式,植入党建、群团等五种元素,带动6000余人实现稳定产业就业增收,创新的扶贫微工厂、精准防贫机制等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扶贫微工厂工作经验入选《全国脱贫攻坚100计》第一计。四是狠抓易地扶贫搬迁,打造扶贫样板。新建易地扶贫搬迁社区6个,4个乡镇、12个村庄21288名随迁人口(含2770名贫困人口)远离漳河洪水威胁,过上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五是狠抓后续帮扶,转变生产方式。探索建立以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统一培训为主要内容的“五统一帮扶”,有效解决了搬迁群众生产资料购置、存放等问题,解决了搬迁户由农家院到社区房生活方式转变引起的生产方式脱节问题。六是狠抓要素支撑,增强脱贫动力。落实“六个强化”。安排脱贫攻坚专项资金,开放金融信贷平台发展扶贫产业,成立救助基金实现医疗托底,整合资金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贫困家庭无一人辍学,累计危房改造1703户,切实解决了农村建档立卡户、五保户、低保户和贫困残疾人家庭4类重点对象的住房需求。
——积极谋划合理布局,社会民生提质增效。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中之重,持续大力度投资民生工程项目,累计支出119.3亿元,占可用财力的82.3%,连续三年实施20项民心工程,并2020年试行人大代表票决10件民生实事,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实现民生事业大发展。在教育方面,在县城,不断扩充教育容量。新建组建县第三、第七、第八中学、县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小学、县第二、第三幼儿园等学校;扩建县一中、二中、六中、职教中心、县第二、第三小学等学校,有效缓解县城教育就学压力。在农村,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教育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教育布局更加合理。“十三五”末,全县各级各类学校291所,其中,普通高中4所,初中30所,小学24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完全中学、职教中心、教师进修学校、特教学校各1所,全县在校生16.39万人。公办幼儿园259所,民办园92所,在园幼儿42157人。全县专任教师6819人。“十三五”期间教学成果显著,全县9名学生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990多名学子考入“985”“211”大学。特别是2020年,全县本科上线2214人,600分以上451人,5名学子被清华、北大录取(考入清北人数全市第一),290多名学子考入“双一流”大学。同时,中考质量稳步提升,中考优秀生人数位居全市前列。小学生毕业合格率2020年达到80%。在公共卫生方面,公开选聘高层次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人,公开招聘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431人。在社会保障方面,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持续加强基层社会救助经办服务能力建设。截止2020年底,企业养老保险参保达到32893人、新增参保8863人、基金征缴5.3亿元,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完成19828人、征缴保费5.2亿元,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6919人、基金征缴3156万元,失业保险参保达到14376人、基金征缴2343万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52.8万人。在民政救助方面,“十三五”期间,累计为22.3万人次农村和城镇低保对象发放生活费5.6亿元,为1.6万人次特困供养对象发放生活费1亿余元,为16万余人次困难群众发放救助金1亿余元,为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发放基本生活费2700余万元,为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与护理补贴2652余万元。魏县残疾人联合会先后投入资金1415万元用于残疾人康复工作,惠及3.9万余人;先后荣获了全国优秀残疾人假肢服务站、河北省残疾人之家等荣誉称号。翟雨欣等魏县籍残疾人运动会先后在国际、亚洲、国内等大型赛事上荣获金牌72枚、银牌69枚、铜牌72枚。同时,先后争取1.2亿元中央预算内资金,用于养老机构建设,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服务能力大幅改善。在应急保障方面,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制定出台了魏县安全生产总体应急救援预案及两个专项预案、两个专项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形成了以应急、公安、消防、医疗救护、社会救援力量等为骨干和突击力量,以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处置等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公共安全意识明显提高,充分利用“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防震减灾宣传周”等多种宣传活动,向全社会大力宣传普及公共安全和应急防护知识,积极开展应急管理“七进”活动,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宣传,提高群众防灾自救能力。
——不断加强环境改善力度,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始终将生态建设作为关系民生福祉的长远大计,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一是大打大气污染防治生死战。紧紧扭住减煤、优企、控车、抑尘、增绿5项重点,扎实推进“双代”工作(电代煤、气代煤),完成“双代”改造151714户。2020年PM2.5平均浓度达到57微克/立方米、同比“十三五”末平均浓度下降50%,重污染天数同比2015年减少38天。所有建筑工地安装在线监测设施,保持“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切实加强柴油货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管,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二是“绿美魏州”行动持续推进。累计完成造林面积7.5万亩,其中密植梨种植3万亩,绿色廊道绿化1.6亩,村庄绿化1.5万亩,打造千亩密植梨核心区4个。大力开展城市绿化“五进四创”活动,创建省、市级园林式单位14家。三是狠抓水污染防治。严格落实河长制,深入开展河渠“四乱”清理行动,着力改善全县河渠生态,确保河渠断面水质考核达标。发展节水农业,严控地下水超采,全面加强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实现中水达标排放。四是狠抓土壤污染防治。强化土壤风险管控,建立了污染地块清单和优先管控名录。加强农用地分类管理,大力削减农业氨氮排放。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抓好养殖废弃物有效处理。深入开展重金属重点行业污染源排查整治、危险废物环境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和处理处置等违法犯罪活动。五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农村垃圾处理实行公司化运行、市场化运作,实现垃圾日产日清、常态化管理。先后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8万余座,实现了粪污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魏县创新实施的“一图一码一册”经验全省推广。农村街巷硬化200多万平方米,美丽庭院创建、美化、亮化等高标准完成任务,实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圆满收官。
——打造文化标杆强县,深化凸显魏县记忆。魏县始终立足历史古城,定位文化强县,深挖发掘、积极谋划,多彩人文魏县不断彰显。一是大力开展文化活动。成功举办二十届梨花节、五届金秋鸭梨采摘节、邯郸市首届戏曲票友大赛魏县分赛区活动等群众参与度高、极具当地深厚历史底蕴的群众文化活动。二是不断完善文化设施。启动魏州文化艺术中心项目建设,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21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覆盖率达到100%,实现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组织文化惠民活动2000余次,丰富了广大人民的精神生活,大力提升了人民的幸福指数。三是深入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每年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展示展演活动。积极组织魏县重点非遗项目参加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京津冀非遗联展、河北省民俗文化节和中原民间艺术节等,提升魏县传统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四是全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对大运河(魏县段)沿线的文物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摸排梳理,谋划了魏县冀南运河文化旅游观光带、梨乡水城风景区、双井运河小镇、魏县非遗保护传承基地、魏州桃花小镇和魏县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等一系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项目,且全部列入了《邯郸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方案》。其中,魏县冀南运河文化旅游观光带、梨乡水城风景区和双井运河小镇三个项目,列入了《河北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五是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依托蔡小庄红色文化基地、裴香斋祠堂、二十八烈士公墓、魏县烈士陵园、周总理视察漳河村旧址等深厚的红色革命历史资源,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红色文化体验创建。六是文明创建扎实开展。进一步巩固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成果,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最美魏州人等评选活动,6人获评邯郸好人,1人获评河北好人,1人入选“中国网事·感动河北”网络人物,1个单位分别荣获全国税务系统先进集体和全国文明单位。深入治理农村红白事大操大办,举办集体婚礼2届,文明节俭风尚逐渐形成。
——巩固社会治理成效,体现魏县责任担当。聚焦社会治理,牢牢守住风险底线。一是严格防范金融风险。全面加强金融机构监管,深入开展金融领域风险排查处置化解“三到位、一处理”等活动,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有效防控P2P网贷风险,有力维护了金融秩序稳定。二是持续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强化社会全面防控,确保社会持续稳定。打掉黑恶势力犯罪集团7个,破获各类刑事案件5410件。坚持科技兴警,打造集成化、信息化、智能化综合性实战平台,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巩固提升了平安魏县建设成果。三是着力化解信访隐患。建立健全信访督导化解机制,解决疑难信访积案,消除各类信访隐患,化解信访积案872件。依法快速处置缠访、闹访和非访等违法行为,全力做好敏感时期信访稳定工作。2019年,大辛庄、前大磨、泊口三个乡被市评为信访“三无”乡镇。“以案定补”工作顺利推进,2018年在边马乡开展“以案定补”试点,2019年在全县铺开。截止2020年底,共对申报“以案定补”补贴的489件调解案件发放补贴14万元。四是共同守护安全生产红线。全面推行安全生产“双控”机制,加强风险辨识管控和基层安全监管,坚决防范各类事故发生,保护全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五是有力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健全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络,持续开展食品药品突出问题大整治、质量安全大抽检,严厉打击药品安全领域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行为,查办食品药品违法案件873起,保障全县食品药品安全。荣获2020年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典范县。
——持续推进深化改革,充分激发发展动力。一是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积极推进市场监管、环境保护、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等领域综合执法改革,成立行政综合执法局,不断优化职能配置。二是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围绕建设一流营商环境,巩固拓展“双创双服”“三深化三提升”和“三创四建”活动成果,“放管服”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应进必进。打造“智慧大厅”,提升自助服务水平。继续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实现全县政务服务和监管清单标准化、动态化管理,全面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三是持续推进社会事业改革。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应用,启动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和土地托管,盘活农村土地。进一步深化县供销社改革,为农服务中心建设服务群众成效明显,2018年取得全国总社“县级百强社县”,2019年10个基层社获得全国供销社“基层标杆社”。
表1.1 魏县“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 标 | 单位 | 2015年 基数 | 完成值 | |
2020年 | 年均增速(%) | |||
1.全县生产总值 | 亿元 | 129.1 | 206.5 | 8.6 |
2.人均生产总值 | 元 | 15446 | 19833 | 6.4 |
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 亿元 | 5.16 | 10.5 | 17.9 |
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104.8 | 165.0 | 9.4 |
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亿元 | 51.2 | 80 | 9 |
6.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45.0 | 63.8 | 7.3 |
7.城镇化率(常住人口) | % | 43.2 | 53 | 4 |
8.全县总人口 | 万人 | 104.3 | 104.1 | — |
9.外贸出口创汇额 | 万美元 | 1879 | 39760万元 | 75 |
10.实际利用外资 | 万美元 | 1660 | 6669 | 30 |
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21801 | 34086 | 9.5 |
1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10183 | 16972 | 10.8 |
13.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 万人 | 3.17 | 5.1 | 10 |
14.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 | 98 | 99 | — |
15.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 | 98.2 | 99 | — |
16.城镇人均住房面积 | 平方米 | 44 | 50.1 | 2.1 |
17.城镇登记失业率 | % | 1 | < 1 | — |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起步阶段,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以来的第一个战略规划期,是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历史窗口期,也是魏县巩固脱贫成果、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是全县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对魏县而言,既是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
一、国际环境
从外部环境来看,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疫情暴发,肆虐全球,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国际贸易投资萎缩,全球产业链循环受阻,世界实体经济和国际金融受到严重打击,经济萎靡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世界经济牵一发而动全身,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对我国发展产生影响已成为既定事实,在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下,全国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已逐渐克服疫情不利影响,并创新性地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格局,以大国责任担当引领世界走出疫情泥潭,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同时也为中国经济全球化掀开了新篇章。世界环境的变化,将加速我国区域生产力布局和生产要素重新分配,以匹配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构建和完善,这将为魏县提供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二、国内环境
从国内环境来看,“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三五”期间我国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已由高增速发展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凸显,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不断积累,人力资源不断优化,发展空间和韧劲都得到有效保障,为“十四五”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十四五”期间,国家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成效,在质量效益上狠下功夫,国内市场潜力不断挖掘,国内大循环格局得到全面优化,经济结构更加完善,创新动能不断显现;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发展活力持续爆发;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生态环境持续得到改善;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人民得到更充分自我价值实现和发展,为魏县经济社会发展指明发展方向。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等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为魏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和机遇。
三、河北环境
河北东临渤海、西倚太行、南面中原、北望内蒙高原、内环京津,是华东、华南和西南连接东北、西北、华北的枢纽地带和商品流通的中转站,是“三北”地区的重要出海通道,也是国家确定的重点开放开发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通达的交通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充足的人力资源,使河北在生产、流通、市场、科技、人才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但河北经济基础还相对薄弱,产业结构还不够优化,发展还存在诸多瓶颈。“十四五”期间,河北省将围绕自身大有作为的空间和领域,补短板强弱项,加强能源、交通、水利、环保、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基础;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和发展环境,加强城市现代化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壮大城市经济,增强城市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优化生产力布局和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人工智能、5G通信、新材料、现代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健全产业链齐全、体系完备、结构合理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高标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壮大农业经济,建设美丽乡村,打造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全力做好2022年北京冬奥会保障工作,对接和服务京津,推动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资源集聚和高效配置和产业转移落地,推动雄安新区与周边区域协调联动发展、张北地区引领冀西北发展、廊坊北三县与北京副中心协同发展,实现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再上新台阶。魏县是河北省传统农业大县、林业大县、人口大县,是著名的国家粮食产能县、优质棉基地、瘦肉型猪基地,拥有食用菌之乡、鸭梨之乡等诸多美誉,在河北省发展大环境中有着独特的资源和优势。
四、邯郸环境
从邯郸市看,借势借力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和中原经济区国家战略,重大基础设施进入集中建设迸发期,一批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实施。“532”主导产业发展强劲,产业布局实现重大调整,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进入成效集中显现期,一系列生态治理和修复工程推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生态红利。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进入加速推进期,智慧城市和智造邯郸加快建设,将成为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动能。
五、魏县环境
魏县是冀鲁豫三省交汇区域新兴中等城市邯郸市的一部分,地处冀豫两省交界区域,交通发达、物流便利,区位优势突出。近年来,认真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扎实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积极承接京津工业产业转移,大力引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形成了先进装备制造、新型材料、节能环保、食品加工四大产业;巩固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业产业,培育鸭梨、食用菌、畜牧、蔬菜、梨果等特色农业,鼎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产业基础进一步稳固;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聚力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保护传承冀南四股弦、梅花拳、申家饸饹、花布染织、梨木厨具等具有魏文化、梨文化的特色文化遗产,2020年入选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名单,并被邯郸市委、市政府明确为“邯郸副中心城市”。独特的区位优势、强劲的工业发展态势、坚实的农业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历史文化成为魏县实施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进一步加快发展自身的机遇。
综合以上分析判断,“十四五”时期是魏县科学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有着许多有利的发展条件,必须准确把握这一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准确把握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紧紧抓住和用好重大历史机遇,集中力量落实发展战略定位,深化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更大成效,朝着建设邯郸副中心城市目标奋勇前进,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十四五”时期,魏县要立足基本县情,抓住发展机遇,化解发展矛盾,破解发展难题,补齐发展短板,推动发展进步。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大进、进中求好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工业强县、文旅活县、人才兴县”为抓手,紧抓国务院国资委持续定点帮扶机遇,加快优化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实体经济、城市经济和民营经济,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打造新发展格局,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基层治理体系,深化“爱家乡、比担当、尚德善、拼贡献”教育活动,不忘初心,砥砺奋进,鼎力打造区域经济中心、交通枢纽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教育医疗中心、文化旅游中心,苦干新五年,不断提高魏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快撤县设市进程,努力开创邯郸副中心城市建设新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积极贡献。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党组织的领导力、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着力打造有“获得感、归属感”的幸福宜居城市,让全县群众享有新时代的高品质生活。
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将新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加强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提升魏县在新时代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中的竞争优势,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系统观念布局。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坚持纳入全省、全市大局中谋划发展,统筹城乡融合,加强区域协同发展,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主要抓手,优化生产力布局,积极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魏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物产丰富、资源充足,环境优美、宜游宜居,产业蓬勃、后劲十足。“十四五”时期,确定魏县的总体发展定位为邯郸副中心城市,并依托历史文化积淀和现有产业、生态、人力资源和交通区位等优势,确定“一县一地三区”具体发展定位,即京津冀先进制造业强县、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京津冀产城融合创新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和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区。
——邯郸副中心城市。以打造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为契机,围绕“工业强县、文旅活县、人才兴县”发展战略,统筹推进产城融合、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推进先进装备制造、新型材料、节能环保、食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和高端农机、特种车辆、高端紧固件、精密钢材等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建设中普精密制造产业园、量子点新材料产业园、螺丝小镇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加快形成特色经济产业化、规模化,大幅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发展驱动,倾力实施魏文化开发、漳河乡村振兴示范带等35项城镇化工程,建设魏文化城、魏州文化艺术中心、新区市民中心综合体等一大批带动性强的城市功能设施项目,逐步健全完善东南新区城市功能设施,加速老城区改造升级,推动县城公共服务提标扩面、环境卫生提级扩能、市政能力提档升级,着力提升城市的承载力和吸引力,实现撤县设市,建成邯郸副中心城市。
——京津冀先进制造业强县。借助魏县被评为省级“工业转型试点示范县”契机,加快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绿色循环发展步伐。践行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依托循环经济工业资源,提高制造业智能化程度,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推动先进装备制造、新型材料、节能环保、食品加工产业发展。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以重大制造业项目实施为契机,做大做强魏县实体经济,将魏县打造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先进制造业强县。
——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积极融入邯郸“一核三带六集群八支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依托魏文化、水文化、梨文化等资源,大力实施文化带动战略。做好水文章,实现全域水系连通,将生态水系与地方特色文化相结合,围绕魏文化发展核心,建设魏文化城,打造大运河文化旅游观光带、漳河乡村振兴示范带、梨乡水城风景区。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力争成为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
——京津冀产城融合创新区。依托魏县邯郸副中心城市的定位,实施“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按照用地集约、居住集中、产业集聚、项目集中的原则,把开发区发展和魏县新区建设有效融合,促进人文景观、城镇建设、四大产业深度融合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生态文化产业,打造宜居社区,通过重点项目的实施带动产城融合和创新创业。
——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思路,注重传统村落、历史遗址的保护和开发,调整村庄发展方向。带动发展梨乡水城乡村振兴示范区、漳河乡村振兴示范带、乡镇乡村振兴示范点和东风渠带状生态示范带。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乡村发展、建设和管理,构建“一业为主、多业融合、共生发展”的美丽乡村样板,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先试区。
——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大力推进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强化项目实施,全面加快旧城改造和县城新区建设,倾力推动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工程、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工程、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工程和产业培育提质增效工程,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特色,奋力开创邯郸副中心城市建设新局面。
“十四五”期间,发展仍是全县第一要务,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造有效需求相结合。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落实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以“工业强县、文旅活县、人才兴县”为发展战略,培育后发优势、激活发展潜能,鼎力推进魏县高质量发展。
打造“工业强县”。 以深化央企合作为主抓手,精准招商选商,强化延链补链,聚焦先进装备制造、新型材料、节能环保、食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实施项目建设“十百千”工程,着力培育一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十亿、集群产值超百亿、企业税收超千万的产业项目和集群,加快建设航空产业园,升级科技孵化基地,推动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增强“工业立县”实力和县城拉动潜力。
做好“文旅活县”。依托千年古县的历史底蕴,利用独特的自然和历史人文资源,培育“魏州古都·梨乡水城”城市品牌,繁荣魏文化、梨文化、水文化,打造大运河文化旅游观光带、漳河文化旅游带、梨乡水城和运河田园旅游示范区,提升魏文化软实力,吸引更多名人志士来魏发展,助推魏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推动“人才兴县”。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与保障机制,搭建人才流动平台,吸引更多人才落户魏县。推动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魏县分中心,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促进创新成果在魏县转化。
围绕二〇三五年建成邯郸副中心城市宏伟蓝图,综合考虑我县发展环境和条件,今后五年将是魏县抢抓机遇、补齐短板、提升实力、实现跃升的五年,将初步形成区域经济中心、交通枢纽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教育医疗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实现撤县设市,全面建成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发展质量高的邯郸副中心城市。
一、推动高质量经济发展,建成实力魏县。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坚持“工业强县”战略,做强实体经济,在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协调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保持中高速经济增长,努力实现“三翻番两超过一突破”目标。 “三翻番”,即全部财政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项主要指标实现翻番;“两超过”,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省市平均水平;“一突破”,即全县生产总值突破400亿元,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努力建成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发展质量高的邯郸副中心城市。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完善市场制度,营商环境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加快融入经济及协同发展,承接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打造国际交流平台,引进战略投资实现重大突破。魏县省级经济开发区能级大幅提升形成开放型经济发展新高地。
二、全面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建成美丽魏县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污染物排放总量、PM2.5浓度持续降低,森林覆盖率提高32.96%,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美。
三、坚持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建成幸福魏县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更加富裕水平,中等收入人口比重持续上升,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在教育、健康医疗、就业、社会保障、文化体育、住房安全等公共服务体系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95年,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巩固脱贫成果,杜绝返贫现象的发生,建立更加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升,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年,健康生活方式逐步普及,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健康服务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
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建成和谐魏县
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魏县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升。
社会治理效能明显加强。坚持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断建立完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县域综合治理体系。依法治县迈出坚实步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基层基础更加稳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和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明显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安全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有效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基层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开创基层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
表3.1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 指标 | 2020年 基数 | 2025年 目标 | 年均/累计 | 属性 |
经济 发展 | 1.地区生产总值(GDP)(亿元,%) | 206.5 | 400 | 14 | 预期性 |
2.全部财政收入(亿元,%) | 16.1 | 32.2 | 14.9 | 预期性 | |
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 10.5 | 21 | 14.9 | 预期性 | |
4.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 | — | — | 14以上 | 预期性 | |
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 | 60左右 | — | 预期性 | |
6.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40.2 | 40.5 | [0.3] | 预期性 | |
7.进出口总值(亿元,%) | 3.07 | 3.82 | 5 | 预期性 | |
创新 驱动 | 8.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 — | — | 10 | 预期性 |
9.每万人口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数(件) | 0.01 | 0.03 | — | 预期性 | |
10.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 | 3.5 | — | 预期性 | |
1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 增加值比重(%) | 31.4 | 33 | — | 预期性 | |
民生 福祉 | 1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 — | — | 6.5左右 | 预期性 |
13.城镇调查失业率(%) | — | 4.5以内 | — | 预期性 | |
14.人均预期寿命(岁) | 77.56 | 78.56 | [1] | 预期性 | |
15.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 2.6 | 3.6左右 | — | 预期性 | |
16.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8 | 基本全覆盖 | [1] | 预期性 | |
17.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 0.2 | 2 | — | 预期性 | |
18.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10.51 | 11.95 | — | 约束性 | |
绿色 转型 | 19.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 — | — | 完成市定任务 | 约束性 |
20.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 | — | 完成市定任务 | 约束性 | |
21.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61.37 | 完成市定任务 | — | 约束性 | |
22.城市细微颗粒物(PM2.5)浓度降低(%) | 9.68 | — | 完成市定任务 | 约束性 | |
23.地下水压采量(亿立方米) | 0.077 | 0.4315 | — | 约束性 | |
24.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 — | 完成市定任务 | — | 约束性 | |
25.森林覆盖率(%) | 31.75 | 32.96 | —] | 约束性 | |
安全 保障 | 26.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 56.1 | 57.6 | — | 约束性 |
27.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万吨标准煤) | 2.1 | 2.3以上 | — | 约束性 |
注:1.城市优良天数比例为实况数,“十三五”时期为标况数。
2.增速和比例目标标注为左右的可上下浮动0.5个百分点。
3.[]中为累计数。
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目标值为实际增长率。
推动城镇化与区域协同发展,提高城镇要素的聚集与竞争力,全面衔接区域空铁网络交通体系,构建全域水网与生态网络,稳固河田生态格局。
牢守“三区三线”,构建科学的国土空间体系。构建“一城四轴四中心,一环一廊一脉络”的国土空间格局,同时衔接国土空间规划与城镇空间结构规划,科学划定“三区三线”,统筹落实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做到不交叉不重叠不冲突,形成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做好“三区三线”相关监督管控工作,保障县域范围内国土空间格局安全。
坚持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提高城镇要素的聚集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构建“中心城区—中心镇—一般乡镇”三级镇村等级结构体系,打造魏县“一核四心,一轴两带”的城乡空间结构。其中,“一核”为中心城区,是带动全县的发展极核;“四心”为北皋、双井、回隆和张二庄联合发展四个中心镇,即以调味品生产等农产品加工为主导的北皋镇、以现代农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双井镇、以循环产业为主导的张二庄镇和以糖果加工、商贸物流为主导的回隆镇,辐射周边乡镇和地区组团核心;“一轴”为沿定魏公路和东风渠形成南北城乡发展轴,串联双井镇、牙里镇和张二庄镇;“两带”为沿丛峰公路、束左公路魏县绕城段(新南环),打造东西城乡发展轴,连接双井镇、回隆镇、车往镇、沙口集乡、仕望集镇、前大磨乡、院堡镇为主要节点的城乡发展带。
打造区域开放空间体系,塑造特色城乡风貌。塑造“一环、一廊、一脉络”的总体城镇风貌格局。“一环”为环城水系,“一廊”为沿东风渠形成的生态发展轴,“一脉络”为以漳河形成的主要生态脉络。“以绿为底,以水兴城,以城定人”,依托河渠空间构建魏县全域水网体系,作为蓝绿生态廊道,联通城乡与周边生态体系,融入周边自然系统,提升滨水空间品质,焕活城市公共空间,共同构建区域河田生态格局,塑造高品质的城乡开放空间体系和具有魏县特色的城乡风貌。
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立足魏县区位条件和传统产业发展基础,以“工业强县”为抓手,坚持发展实体经济,加速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补齐产业短板,积极推进数字经济,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着力构建新型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第一节 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推进工业强县战略
围绕“强项目”发展战略,立足先进装备制造、新型材料、节能环保、食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利用国土空间规划,扩大工业用地范围,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为产业经济发展提供空间要素保障。以打造药玻之都、做强量子点等产业为重点,按照“拓能、提质、延链、增效”思路,聚力打造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基地。依托聚银产业园、晶通建筑、3D打印等项目,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强化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优化产品性能和品质,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壮大。立足鸭梨、食用菌等产业优势,瞄准京津等地食品产业转移,加大项目引进力度,着力打造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加快推动产业振兴。
提档升级工业经济,深度调整改造传统优势产业,着力提升工业经济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产业聚集区建设。
优化发展食品加工业。发挥生态优势和农业资源优势,依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积极推动粮棉油薯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以及传统食品工业化,适应市场消费需求,丰富粮棉油薯加工产品种类,改善供给产品结构与质量,重点开发大健康食品、特色食品、功能性食品和方便食品。
转型升级节能环保产业。推动再生资源企业提质增效,引导再生资源行业转型升级,以国家级资源再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为依托,壮大提升张二庄再生物资产业园,推进京环纺织建设,推广“互联网+回收”的发展模式,鼓励企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构建再生资源闭环式产业链,实现再生资源产业绿色化、循环化、专业化发展。加快发展规范化的城乡回收站点、建设设施先进的再生资源综合分拣中心,逐步形成“村级回收+乡镇转运+县域分拣加工+再生资源基地综合利用”,打造功能完善、技术先进、高效利用、生态环保、覆盖城乡的节能环保体系。
第三节 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大力推进品牌创新
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紧扣先进装备制造、新型材料、信息智能、生物医药健康等战略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做强先进装备制造。发挥现有装备制造产业优势,有针对性地引进上下游关联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做强专用汽车行业,以中加汽车制动为龙头,加快徐工牵引车、航天特种车辆制造等项目进度,建设集研发、制造、销售于一体的特种车辆生产销售基地;以河北宗申戈梅利为龙头,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突出“高端智能、先进实用、性能优先、绿色环保”特点,培育高端农机装备整机制造产业集群;以聚银螺丝小镇为龙头,围绕高端紧固件表面处理中心发展上下游企业,打造集紧固件原材料、模具、机械设备、紧固件成品、检验认证、仓储物流、产品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依托在建魏县通用机场,积极培育发展通航设备制造、整机组装试飞及航空俱乐部、公商务飞行、短途运输和航空物流等通用航空产业。以陆星汽车为龙头,打造中车产业园。以中普精密制造为龙头,打造高端精密带钢产业园。紧盯行业龙头,加快引进一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
积极发展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中性硼硅玻璃、新型显示功能材料(高性能OLED中间体、量子点系列材料)、环保新材料,加快产业培育力度,壮大产业规模。以凯盛君恒药玻为龙头,加强与中建材合作,引进医用玻璃及相关制品企业,加快中硼玻管等优质玻璃包装产品的研发生产,打造中国药用玻璃之都。支持陶瓷触媒纳米滤芯生产基地建设,加快魏县聚邦量子点显示材料等新型电子发光材料的产业化进程。
引导科技企业创新。以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升级传统企业为目标,加强企业技术装备、技术研发、技术合作、技术推广应用,全面提升产业的技术含量;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型企业,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技术中心,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大科技创新项目实施力度,鼓励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建立魏县科技创新项目库,对企业自主研发的先进专利技术、科技成果,以及引进应用国际先进、国家领先技术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加大对成功申报国家专利的奖励力度。开展智能制造提升行动,围绕机器人、农机装备、智能装备、先进工程与专用装备等重点领域积极培育省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组织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等;打造以科技孵化基地为龙头的现代高科技产业,形成以研发、孵化、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学研平台;积极培育国家、省级产业创业平台及创业创新辅导基地,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促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跃升。
大力推进品牌创新。继续大力实施“质量兴县、名牌兴企”措施,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在国家和省市具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和知名企业。加大对名优企业的奖励力度,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扶持,形成争创品牌的良好氛围,带动质量效益提升。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嵌入生产流程的服务行业发展,改善中间投入质量,提高制造业精度和效益。促进平台企业技术、商业模式创新和产业链延伸,适当创新发展金融业,发挥资源整合及优化配置的作用,带动传统行业经营方式、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变革。
聚力打造区域商贸物流中心。推动集多种业态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项目建设,发展壮大商圈经济,大力提振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优化消费环境,推动消费全面升级。推动便民市场建设,完善便民配套设施。推动现代商贸物流发展集聚区建设,健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发展现代商贸物流,加快建设大型商贸物流中心,以县城商业中心为核心,打造以红星美凯龙、万向智慧城、北京洲亿汽贸为引领的商贸综合体,规划建设高品质的商业步行街,形成覆盖城乡的商贸网络。加快培育汽车、农机、家具等专业市场,推动连锁经营从传统商业向服务业拓展。培育新型商贸服务业态,积极发展网上购物、网上交易、电子在线支付和各种商务活动的综合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O2O运营模式。加快引进和培育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鼓励建设电子商务物流快递产业园,争创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和示范基地。鼓励支持跨境电子商务,探索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海外仓建设。加快物流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深化“互联网+”在物流领域的运用,拓展智能配送、快捷物流、精益物流、绿色物流、供销物流驿站等新领域,高标准谋划建设综合物流园区,构建实体物流主要承载地,功能辐射周边市县。探索“电商产业园+物流园”融合发展新模式,支持农村电商、直播经济发展,积极优化“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结合邮政电商邮乐购、拼多多等平台协助农产品及其它产业产品的线上销售,利用寄递业务进行揽收投递,实现电商与快递揽收及投递的有效结合。定期举办参与农特产品展销会、美食节展销会、工业品展销会等系列展销活动,推介宣传一批知名品牌,促进县内外的商贸交流。
创新发展金融业。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引进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入驻,鼓励发展科技金融、信托投资、证券经纪、责任保险、信用保险等金融产品和专营机构。规范建设和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中心、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融资担保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地方金融组织和机构。大力发展以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为重点服务对象的普惠金融,积极探索推广“政银保”合作模式。鼓励发展以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农业等领域为重点的绿色金融服务,积极发展各类绿色金融产品,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转型。坚持合法合规推进农信社改革,提升农村信用社服务网点业务能力。积极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实施中小企业上市培育计划,建立中小企业上市后备库,支持企业通过增发股份、发行债券和股权质押融资等方式实现再融资。健全完善组织机构,落实地方金融监管责任,对接省市以云计算、大数据为技术支撑的金融监管预警体系,将金融系统特别是民间金融机构纳入联网监管体系,整顿规范金融秩序,强化监管力度,防患金融风险。
大力发展满足享受型需求的消费性服务业。扩大教育、文化、健康等服务的多样化和中高端供给,调动各类企业参与提供服务的积极性,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
鼓励发展教育文化产业。对接大市场需求,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扩大合作办学的范围,强化与知名企业和院校的合作,借助其设备、师资、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助推教育产业发展,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提升职业教育水平。鼓励培养发展网络在线教育,文化产业以消费者为导向,以活动为核心,以产品为抓手,使文化产业化,文化常态化,文化商业化,使文化为地方旅游产业赋能,提高地方产品价值,扩大文化旅游市场。
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各级医疗机构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打造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提升互联互通水平。逐步建立标准统一的全民电子健康档案、数字病例库等,推动区域医疗信息共享,降低就医成本。实现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区域医疗协同、公共卫生业务联动、人口计划生育、药品电子监管、卫生统计与综合管理等业务的通用。加强互联网、大数据等最新科技成果应用,建立智慧医疗体系。完善远程医疗系统,构建远程会诊服务平台、区域影像诊断服务平台、区域检验诊断服务平台、区域心电诊断服务平台,推广网上问诊、移动医疗、家庭医生等模式,不断提升居民就医买药便利性,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建设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掌上医院APP”系统,构建预约挂号、检查检验结果查询、健康教育、移动支付等模块。完善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助力慢性病治疗,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持续鼓励社会办医,扩大医疗服务供给范围。
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数字经济,减少信息流动障碍,加速资源要素流动,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为魏县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的参与经济活动、共享发展成果的机会。
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建设魏县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搭建魏县智慧城市大脑和数据中枢,实现政府各委办局和企业、社会数据统一管理、统一应用,为魏县智慧城市应用提供基础性算力支撑和数据资源支撑;汇聚已有市政、水利等领域物联感知设备实时数据,建设覆盖我县重点区域的物联感知网络,实现物联感知数据初步具备即时、全面、真实反馈。打造城市大脑平台,汇聚处理全县政务数据、物联网数据、视频云数据等各领域数据资源,实现各委办局数据共享和交换;集成协同现有各委办局业务系统实现城乡管理事件联动处置,通过建设智慧城市大脑业务中枢,将分散在各领域的数字化系统与平台按统一技术平台有机集成,实现应急监督、协同指挥、分析决策、任务分发四个业务领域有效协同,避免各领域业务系统单独发展,逐渐形成新的“业务烟囱”,同时,基于城市运行管理一张图,集中展现全县社会和经济运行状态和智慧应用成效,为全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基础数字化支撑。
培育发展数字服务业。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积极挖掘大数据商用政用民用价值,持续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鼓励不同行业探索各具特点的数字化转型路径,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加强新基建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撑,培育数字制造、智慧城市、数字农业、数字旅游、数字商贸等生态产业链。推动制造业数字化升级,利用网络通信、工业控制、集成电路、新型传感器等技术,不断促进传统产业产品和制造流程的数字化升级。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产业,推动大数据在农业、交通、制造业、商贸、金融、旅游等领域的应用,加快扩展到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服务领域,催生一批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的新业态。做好网络货运平台运营,构建地区网络货运发展新生态,充分发挥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优势,深化与中亦恒祥、无界集团合作,大力实施电商人才、网红人才“十百千”培养工程,加速电商、网红直播带货等新业态与现代农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深化数字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推动县域政务、城管等领域实现精准高效管理。推动物联网、大数据、空间信息、智能装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过程的全面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利用数字化手段开展农村综合治理和农村事务管理。以建设网络强县为目标,巩固提升基础性信息传输服务业,依托中国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和铁塔公司,聚焦NB-IoT窄带物联网、5G 等新型移动通信技术,加快网络设施和应用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
紧抓魏县被列入河北省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名单的机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差异化推进魏县村庄发展,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促进农业农村新发展,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保障粮食产量稳定,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负责制,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保障粮棉油等重要农产品和肉菜蛋奶果等农副产品供给安全。
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建设新型农业主体,加快优化种养结构,以创新建设数字乡村试点地区为引领,大力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产品品牌建设,加强农业生态和资源环境保护,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效益。
培育建设新型农业主体。依托现有大型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优先选择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乡镇(村),以鸭梨产业链为主导核心,建设“一区一带一核多点”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形成鸭梨种植片区、沿漳河两岸经济林带、魏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示范区、“一乡一园”多点发展的布局。对鸭梨、蔬菜、食用菌、设施甘薯等主导产业,加大奖补力度,加强对市级、县级农业产业园、扶贫产业园扶持力度,实施“倍增计划”,着力培育一批标志性龙头企业、全产业链企业和农业上市公司。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规范推进农村经济合作社,发展壮大家庭农场,促进农业发展壮大和高质量发展,逐步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
优化种养结构。继续实施“一扩三提”工程,即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品质、提升品牌、提高效益。稳定小麦种植面积,适度扩大籽粒玉米种植面积,积极发展全株青贮玉米等饲草作物种植,因地制宜发展黑小麦、春播(鲜食)玉米、花生、油葵和甘薯等种植,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集中建设中北部5万亩高端蔬菜、南部万亩优质花生、漳河两岸周边万亩甘薯生态高效休耕田。以漳河两岸、东风渠沿岸最佳适生区域为重点,加快发展密植梨产业,打造梨花观赏和梨果采摘新景区。加强和优化以品种、品质、品牌“三品”为主线的梨产业链,实现以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三新”于一体的梨生产管理制度的转型升级,构建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为特征的三产融合梨园模式,实现梨产业的绿色发展、高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继续扩大梨树种植面积,进一步提高梨果品质,做强“魏县鸭梨”区域公用品牌。
塑造“一猪二禽三牛羊”为重点的养殖业发展格局,推进生猪养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实施奶业振兴计划,加快康诺万头奶牛项目建设,稳定蛋鸡、肉鸡养殖,发展肉羊养殖,培育肉驴、肉鸽、中草药绿壳蛋乌鸡等特色养殖业发展。
夯实农业现代化基础。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质量保护,积极推进小麦节水品种、季节性休耕、农机深耕作业、购置补贴、小麦绿色高产创建等项目建设。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及科技水平,提高粮食、蔬菜等大宗农产品的农机装备智能化水平,积极发展数字田园、智能农机等数字农业。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对育种基础性研究以及重点育种项目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大力加强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型业态,扩大农产品加工能力,提升农业附加值。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搭建魏县农业信息服务与农业物联网管理平台,全力做好农业科技110和农业科技特派员、农技推广员、110科技工作人员(产前、产中、产后)科技信息服务。利用魏县与建行邯郸分行乡村振兴合作发展契机,探索农村宅基地及村集体建设用地开发渠道,盘活农村人、地、钱生产生活要素,实现金融“活水”注入农村,着力打造全国农村金融服务示范县。积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多举措培育以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为主体的农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继续实施为农服务土地托管、村级供销社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综合服务、供销社超市等工作。发展智慧农业,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十四五”期间,全县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5%以上,创建各具特色的综合型和高新技术示范园5个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75%以上。
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化。加快培育壮大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产品品牌创建主体,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商标注册,鼓励龙头企业申报中国驰名商标和省、市政府质量奖、地理标志产品、专利等。加强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立足特色各异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传统农耕文化,培育1-2个竞争力强的区域公用品牌,特别是把魏县鸭梨这一区域公用品牌做亮做强,将魏县鸭梨打造成“河北品牌”。加大地理标志农产品挖掘、培育、登记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重点加强地理标志品牌市场营销。强化农产品品牌管理,建立农产品品牌监测站,做好品牌的注册登记、监督管理和依法保护工作,争取产地认证。加大农产品品牌营销推介力度,统筹谋划产品选择、渠道和营销策略等,制定特色化、差异化的品牌营销推广战略。积极对接大中城市农产品交易平台,组织魏县农产品交易展会,举办魏县农民丰收节、梨花节、鸭梨采摘节等农事节会;充分利用电商、线上线下融合、“互联网+”等新型手段,开展魏县现代农业产业品牌化建设。
第三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带动发展梨乡水城乡村振兴示范区、漳河乡村振兴示范带、乡镇乡村振兴示范点和东风渠带状生态示范带等,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乡村。
分类推进村庄发展。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思路,推动魏县农村差异化发展。
强化空间用途管制。落实魏县农产品主产区的功能定位,对国土空间的开发、保护和整治进行全面安排和总体布局,在国土空间规划框架下,强化乡村振兴规划引领,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魏县乡村建设行动方案。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集聚提升一批,城郊融合一批,特色保护一批,搬迁撤并一批。科学推行“多规合一”,对撂荒地、闲置地、绿地、农田、林地等资源进行综合整理和利用。
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完善水、电、路、气、通信和物流等基础设施。深化农村危房改造,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和安全饮水后续管护,全面开展千人以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设施建设,实现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水质检测全覆盖,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抓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确保农电项目“规划到村、设计到户”。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移动通信网络覆盖面,强化信息化技术在产业发展、强农惠农和基本公共服务中的应用,推动农村千兆光网、第五代移动通信(5G)、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扎实推进“空心村”治理,统筹土地流转、产业规模经营、村改居、农转非、产权登记等政策,确保项目能落地、群众得实惠。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精准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注重对乡村肌理、山形水系的保护,梳理优化村庄内部空间,对闲散荒废地、空置地、绿地、农田、林地资源等进行综合整理和利用。规范农村建房管理,引导群众合规有序建房,对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绿地等重要节点进行优化设计,对各村庄内临时搭建的违章建筑、无价值或破损严重的危旧建筑民居进行拆除。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完善生活垃圾“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无害化收运处理体系。深入开展农村“厕所革命”行动,加大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改造力度,扎实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做好特色小城镇建设。加强以乡镇政府驻地为中心的农民生活圈建设,以镇带村、以村促镇,推动镇村联动发展。优化镇村空间结构布局,构建以县城为核心、4个中心镇为副中心、14个一般乡镇为微中心、56个村为中心村,辐射带动388个基层村发展的镇村体系布局。
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健全乡村治理新体系。
全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确保农村产权集体土地及资产实现全面流转交易鉴证。打造农村产权交易流转三级服务平台,使集体产权纳入农村产权交易流转服务体系。强化人才支撑,推动新型农民职业化,推动农村人才队伍专业化和推动乡村建设力量多样化改革。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力度,建立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激发带动社会资金投资活力,构建财政资金引导、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群众自主投入的乡村振兴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
健全现代乡村治理新体系。坚持政治、法治、德治和智治相结合,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沉,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新型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加快形成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现代乡村治理格局。
严格落实确保脱贫不脱政策、不脱帮扶、“四个不摘”要求,确保做到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强对不稳定脱贫户、边缘户的扶贫动态监测,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用好精准防贫机制,对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人群实施针对性预防措施。进一步健全完善防止致贫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持续提升搬迁群众生产生活质量。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坚持开发式帮扶,帮助其提高内生发展能力,发展产业、参与就业,依靠双手勤劳致富。继续争取产业扶贫资金,强化产业扶贫力度,借助乡村振兴契机在县城周边打造7个扶贫园区,带动周边群众实现产业就业增收。同时,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构建现代农业农村新格局,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聚集创新资源,壮大创新主体,优化创新生态,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高地,为全县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实施科技强县行动,提升城市整体创新能力。强化科技与产业结合,突出先进装备制造、新型材料、节能环保、食品加工等领域创新优势,推进重点企业优化研发布局,实施一批前沿性、战略性、关键性的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力度。做强各类创新平台,加速布局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科研载体。夯实县域创新基础,深入实施县域科技创新跃升计划,补强县域科技投入、主体培育、创新条件等创新短板。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人才工作观念,把人才当作事业兴盛之基、发展之本来抓。坚决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建立有利于人才工作和成长的环境,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与保障机制,形成人才促事业,事业引人才的良好局面。实施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激励政策和措施,为企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培育和引进一批科技人才、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人才需求目录,逐步引进院士团队等高层次人才队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搭建人才流动平台,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运用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模式,代培一批青年科技人才,壮大高水平、高技能的人才队伍。通过聚才、引才、用才机制,激发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
对接京津高校、大院大所、大企业、大集团等科技创新资源,推动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魏县分中心。推进京津冀技术市场一体化,共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完善配套政策及利益共享机制,大幅提高科技成果在魏县孵化转化成效。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重点面向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发达国家,促进产学研对接交流,加强国际和区域科技合作。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政策,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建立研发平台,逐步引进院士团队等高层次人才队伍,设立院士工作站。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打造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发挥企业家在创新中的关键作用,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促进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建立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发挥产业龙头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大力发展专业化、国际化众创空间,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协同发展。
建立健全科技创新综合服务体系,推动科技政策与产业、财政、金融等政策有机衔接,打造全链条、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给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推动项目、基地、资金、人才一体化配置。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整合财政科研投入,支持企业扩大研发投入,提高全社会研发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
突出“两新一重”建设,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以高质量和高效率为标准,加强综合交通、城乡供水、农村水利、能源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畅捷的“两环五横五纵”综合交通体系、安全的城乡供水体系、健康的河湖保障体系、有效的灾害防御体系、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和智慧的通信服务体系,奋力开创新时代邯郸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新局面。
紧紧把握当前中央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的重要战略机遇,全面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深化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综合交通运输现代化水平。
构建高质量综合运输体系。抓好“两新一重”建设,突出交通运输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性、功能性作用,谋划储备一批,开工建设一批,投入使用一批,着力打通外循环、大循环,激活内循环、微循环。加快县域路网建设,重点实施三纵两横一高铁一机场“3211”工程,三纵,即肥回公路、大边公路、雄郑高速;两横,即新南环和边黄公路;一高铁一机场,即聊邯长高铁、通用机场。同时,强力推动新北环东环、衡潢铁路等重大交通路网建设,打通省际间连接断头路,加快构建大交通格局。完善农村路网结构,建设“外通内连”“通村畅乡”安全便捷的农村交通网络,全力争创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构建高效率的县域交通网络。重点推进国省干线和县乡道路改造升级,开展魏县农村路网改造提升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县域路网结构。
构建高标准的智慧交通管控体系。积极推进“互联网+智慧化公路”建设重点项目,不断增强交通信息公众服务能力,充分发挥路网整体效益,实施全县路域监控全覆盖,监控覆盖向县乡道路延伸,切实提高交通运输管理规范化、智能化、科技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路网运行监测与信息服务保障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进一步实施水利改革发展,推进平原调蓄工程建设,加大城乡供水、水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防洪减灾等民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实现高效利用、保障可靠。建成以引江、引黄、引卫、引岳为骨干的供水网络,用足用好外调水,加快推进引黄调蓄水库建设,大力开发利用非常规水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水资源超采局面得到进一步遏制。谋划与引黄调蓄水库联合调度的蓄水工程,提高全县供水保障率。
实施供水工程提质增效,提高城乡供水保障率。实施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建设工程,进一步提高城镇供水保证率和应急供水能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质增效工程,对全县农村集中供水站开展提质增效,提高城乡居民饮水服务均等化水平。
构建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实现阡陌纵横、河道安澜。以漳河、卫河干流整治为重点,修建拦河闸、建设固定式分洪口门、增建生产桥以及漳河生态补水工程,进一步提高两条河道的行洪能力。以东风渠为骨干,建设阡陌纵横的农田灌溉渠系,提高农业灌溉的保障能力,扭转长期超采地下水灌溉的局面。同时,将农业灌溉渠系与环城水系连通,发挥水利工程的综合作用,实现灌溉、供水、生态等多方面的效益,绘好“水蓝图”、讲好“水故事”、写好“水文章”。
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以农业节水为重点,全面进行工业、农业和生活节水,大力推广节水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增强全社会节水意识,营造爱水惜水节水的良好氛围。继续实施军留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以岳城水库水、卫河水和黄河水为水源,“先干渠、后支渠,以干带支带坑塘”的总体思路,全面推进全域水网建设,大力实施全县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和农村水源置换项目,构建水网、路网、林网“三网”体系;通过治理现状沟渠、整修坑塘、新挖引渠,采取治理路边沟、泵站提水等手段,同时,对支斗渠进行生态景观提升改造,继续大力发展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
加快智慧水利建设。以深化水利改革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智慧水利建设,推进遥感监测、视频监控等智能手段应用,使信息技术与水利业务深度融合,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为人民幸福生活提供水利支撑。
深入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战略思想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转变绿色能源供给侧改革和提高能源发展质量为中心,推进能源体制改革创新,建设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
完善能源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加强能源科技创新和先进成熟技术推广应用。着力燃气管网延伸,布局区域需求的油气储备设施;着力区域能源网络互联互通,构建高标准的能源保障通道;完善城乡电力供应保障体系,满足用电增长需求,提高电力供应保障水平和可靠性;谋划建设增量配电网,增强工业开发区用电保障;加快电网改造升级,加快建设智能电网和智慧能源系统,增强电网安全运行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提升供电服务质量和供电保障能力,支撑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民生服务水平。
努力构建安全可靠、清洁低碳、经济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构建绿色低碳的能源利用体系,因地制宜建设光伏发电设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提高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培育绿色转型发展新动能;进一步巩固清洁能源供热成效,推进魏县新区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新区电网改造等项目,全力提升城乡水气电暖保障能力,提升用户用暖体验。
以增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提升互联网设施与资源能力,促进互联网融合应用发展为目标,不断完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持续推进通信网络技术演进升级,建设智慧高效的新基建体系。
谋划建设电子商务物流快递产业园,致力打造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融合发展示范区;积极推动快递下乡,提高快递服务覆盖范围;进一步完善通信设施建设,优化城乡邮电通信服务体系,升级宽带网络,缩小城乡通信服务差别。加紧布局新型通信基础设施,实现5G网络全覆盖,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先进通信技术应用,助力魏县“互联网+”、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城乡管理、名优特产品销售等商贸物流、文化旅游推广宣传等网络平台的建设,带动制造业、农业、服务业转型升级,形成经济发展新动力。
完善独立占地的充电基础设施布局,以用户居住地停车位、单位停车场、公交及出租车场站等配建的专用充电设施为主体,以公共建筑物停车场、社会公共停车场、临时停车位等配建的公共充电设施为辅助,以独立占地的城市快充站、换电站和高速公路服务区配建的城际快充站为补充,形成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体系,促进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至2025年,基本建成适度超前、车桩相随、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强重点项目建设,聚焦主导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加强项目谋划,高标准建设投资项目库,动态完善在建、新开、储备“三个清单”。突出“两新”导向,加强项目全过程管理,落实领导包联全覆盖机制,形成“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滚动发展格局,全面提高项目建设实效。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统筹使用好各类专项资金、债券、国债、基金,优化投资方向和结构,合理安排一批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惠民生的政府投资项目。县政府谋划设立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重大招商项目和省市重点项目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全面清理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之外的准入许可和隐性门槛,常态化公开推介优质项目,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努力扩大消费需求,稳定消费增长。大力提振传统消费,搭建系列促销平台,鼓励餐饮住宿、商业零售、文化娱乐等行业开展各类优惠促销活动,激发消费潜力。开展新一轮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鼓励家电等绿色智能产品更新替代,拓展大宗消费渠道。实施夜间经济发展计划,打造高端夜经济品牌示范商业区以及酒吧休闲一条街、美食一条街等夜经济消费聚集区。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拓展“互联网+消费”新空间,加强与美团等集团战略合作,培育定制、体验、智能、绿色等消费新热点新模式。举办魏县直播带货网红大赛等活动,释放网上展销、网络直播、网红带货等电商消费潜力。持续推进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扩大电商进农村覆盖面,整合县域物流快递资源,加强名优特新农产品线上线下展销。优化提升消费环境,引进建设高品质酒店,魏都水街、新区水街等特色商业示范街,培育一批品牌连锁便利店。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和放心消费工程,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
抢抓国家发展战略机遇,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全方位构建开放合作的服务平台,全面统筹对内对外开放,紧紧抓住区域产业转移的承载和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中转机遇,做大做强魏县地方特色产业,在国际国内双循环中叫响“魏县声音”。
深入融入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挖掘自身传统产业发展优势,抢占新兴领域产业发展机遇。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中发挥承接转移作用,主动对接和服务京津,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和产业链地位重要的产业或技术。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推进重点企业参与境外资源开发、传统优势产业跨国经营、服务贸易企业境外投资合作,支持企业共建共享海外仓,构建互利共赢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深化国际产能和第三方市场合作,鼓励优势产能和装备走出去,支持中加汽车制动、河北宗申戈梅利、陆星汽车等企业海外项目做大做强。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优势、特色农业优势、农村生态环境优势,打造农业强县。在中原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中充分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大力开展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城建设,布局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型材料、节能环保、食品加工等工业产业,巩固小麦、棉花等传统农业和畜牧、蔬菜、梨果等特优农业的发展,完善全域梨乡水城建设,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全方位将魏县打造为邯郸副中心城市。
第二节 打破地方保护,强化稳外贸稳外资
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打破地方保护,消除各类行政限制和非公平竞争,优化营商环境,加速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增加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基本民生领域消费的有效供给,激发全社会消费活力。同时,加强国际经济交往,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走好开放合作之路。密切与国际企业的合作关系,通过他们吸引更多的国际投资、人才等资源要素,把更多的“魏县制造”输送出去。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全球性公共产品的作用,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与发展中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的交融合作。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优化外贸发展环境,着力降低外贸企业经营成本,促进外贸长远发展和稳定发展。从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上下功夫,推动外贸转方式、调结构,着力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
围绕主导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方向,编制“招商地图”,瞄准京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突出对接央企、国际国内企业500强、民营企业500强、上市公司,开展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完善签约项目跟踪落地机制,提高招商精准性和实效性。积极争取举办国家级高端会议、展会和论坛,举办世界邯商大会等重大活动,提升魏县影响力。打造特色招商推介平台,探索“特色产业+专业展会”模式,加强主导产业专题推介。推动沿海开放、自贸区、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向我县延伸。密切中原经济协作区合作,建立旅游、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联盟,提升区域市场一体化水平。
发挥魏县交通区位优势和传统文化优势,构建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拓展经济发展合作空间,促进地区间优势互补、产学研合作、发展要素自由流动和新型要素共享使用,实现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落地。
以开放合作为抓手,高水平“引进”,高质量“走出”,实行双向联动发展。以京津冀为主攻方向,以先进装备制造、新型材料、节能环保、食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为重点,兼顾环保科技、绿色农产品深加工等特色产业,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全力引进或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项目。以白俄罗斯、俄罗斯等国家为国际合作对象,积极引进高端智能制造业。
建立促进各种发展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体系。制定鼓励智力和成果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制定户籍、职称评定、薪酬制度、社会保障等配套政策,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为企业发展吸引集聚充足的人才。
优化企业布局,坚持关停取缔一批、就地改造一批、进区入园一批、做优做强一批,推进产业集约集群发展。加快开发区整合提升,有序推进扩区调区,完善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项目承载能力。提高市场化开发运营水平,合作引进一批国别(地区)合作产业园。加大开发区管理体制、人事薪酬制度等改革力度。强化考评激励,提高开发区产业集聚水平、投资强度、亩均收益。启动开发区智慧园区建设,实现环保、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管理智能化。
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大力推进法治魏县建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强化土地要素保障,形成职责明晰、积极作为、协调有力、长效管用的创新治理体系。
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严格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构建守责尽责、失责追责的法治政府建设与责任落实工作机制,不断把法治政府建设向纵深推进。深刻领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内涵,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决定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以“三重四创五优化”活动开展为契机,对标苏州市,大力实施营商环境“大优化、大提升”行动,强化“人人都是营商环境”意识,全面优化营商环境。采用电视问政、第三方评估、积分制考核等方式,大力整治“中梗阻”问题。把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守初心、担使命的实际行动,将任务分工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严格定岗、定责、定人,用干事创业敢担当的实际行动抓好落实,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激发新活力、增创新优势。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简化审批审核程序,下放审批权限。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清理规范涉企收费,降低企业综合成本。加强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营造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全面落实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的政策措施,系统排查、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深入实施民营企业提升工程,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打造一批百年老店和民企航母。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大税费、融资等优惠政策落实力度。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完善领导包联机制,搭建政企沟通平台,建立健全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强化绩效管理。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体制机制,有效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全面推进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健全落实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机制,提高经济治理能力。
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加强财源建设。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优化支出结构。科学划分市本级及以下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建立科学合理、规范透明的预算制度体系。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转移支付管理,规范转移支付分配和使用,充分调动市县积极性。依法构建管理规范、责任清晰、公开透明、风险可控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建立综合债务风险等级通报机制,坚决遏制政府隐性债务增量,最大限度降低债务风险水平,保障各级财政平稳健康运行。
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统一市场。健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市场主体退出机制,完善产权制度,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深化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和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完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健全失信行为认定、失信联合惩戒、信用修复等机制。
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深入开展社会治安、城市管理、教育医疗、美丽乡村、便民为民服务、提升党委政府形象“六项专项治理”。坚持村民自治、依法治理和道德教化,强化法治保障,构建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按照“综治中心+网格化管理”模式,以数字化为支撑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标准化建设,实现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全覆盖,加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牢牢把握乡村治理和城镇社区治理两个基本面,健全城乡社区治理机制,坚持县乡村联动,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乡镇和村,提高城乡基层治理效能,全力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升级版,发挥“一委一庭三中心”平台作用。深入推进“六无六百”平安村(社区)创建活动,加强技防力量建设,提升社会科技防范水平,努力建设平安魏县。不断完善主城区、城镇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开展走上来、引下去,积极寻求上级及社会力量支持,以大课堂的形式,组织党员和基层公务员培训,提升决策力。同时,以学习宣传、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为契机,大力推进法治魏县建设,确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魏县有效实施、落地生根。不断配套完善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联、相配套的体制机制,建设人民满意的平安魏县、法治魏县。
贯彻落实国家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扶持政策及其配套措施,制定细化魏县的各项政策实施办法,从税费优惠、融资贷款、人才引进、技术创新等方面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各项政策扶持。通过整合魏县国有资产,组建县级平台公司,建立发债、资产证券化、供应链金融等金融体系。发挥财政引导职能作用,建立魏县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产业引导基金,扶持壮大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地方企业。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改善信用环境,促进金融机构将单一的抵押、质押保证方式扩大到信用保证、动产质押、第三方担保、企业主信用、其他权利保证以及未来现金流保证等方面,做好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质效支持。
以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为基础,保护与恢复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深化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推进环境综合整治,下大力气抓好污染防治,强化生态环境支撑配套,实现“碧水魏县、绿色魏县”。
第一节 推进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深入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统筹推进大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治理,着力防控环境风险,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加强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力度。下大力气抓好水污染防治,以改善水质、促进断面水质稳定达标为目标,以水系整治、滨河绿化美化为切入点,以河道治理、工业点源风险防范和农业面源减量化为综合治理手段,严格落实河长制,清理河渠“四乱”,持续开展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坚持集中治理与长期管理相结合,梳理县域河道、沟渠、坑塘,完善水网,提高县域防洪排涝能力;改善水系水质和亲水环境,强化滨河绿化,营造城市景观水系,将水系活化、净化、美化,积极开展魏大馆排水渠的全域治理工作,建设“水清、河洁、岸绿、景美”的河道生态环境;强化工业园区污水集中治理,新建、升级工业园区应同步规划,建设污水、垃圾集中处理设施。
加快推进城乡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按照“厂网配套、泥水并重”要求,加快天安大道、兴源大街、龙乡大街、天河路等路段雨污分流改造工程进度,推动魏县北皋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和魏县回隆镇、双井镇、张二庄镇配套污水管网工程等项目建设,着力推动全县污水处理能力提档升级。逐步开展污水处理厂污泥综合利用,积极探索产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污泥资源回收利用及市政污泥减容减量、无害化处置的新模式、新技术。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紧紧扭住建设河北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县机遇,谋划实施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项目,加大乡村污水治理力度,在乡镇所在地和中心村等区域适度集中建立污水处理厂,逐步实现全域污水集中治理。
完善城乡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设施。围绕建设城乡垃圾分类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着力实施魏县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实现全县域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同时,谋划建设废旧固体物回收及再生项目,逐步建立垃圾回收再生利用体系。建设魏县循环农业项目,搭建能源再生、环境保护为目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链,实现循环农业产业模式。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力度。开展土壤现状调查,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开展县域重点区域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掌握土壤污染物种类、来源和分布等基础信息;实施农用地分级保护,以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结果为依据,开展耕地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与评价,在试点基础上有序推进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按污染程度将农用地划类,分别采取相应管理措施;严格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工业企业危险废物堆场等区域监管,建立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预防预警体系,开展集中处理设施周边土壤环境监测,规范废物集中处理处置活动;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根据土壤修复名录,组织编制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实施方案,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协同地下水、大气环境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治理,推进废弃物堆存场地等土壤污染区域修复工作。
巩固大气污染防治效果。完善大气污染防治顶层设计,深入开展大气污染物源解析工作,加强细颗粒物和O3协同控制,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深化京津冀联合治污,健全环保、气象会商制度,完善大气污染预报预警系统,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推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大外输电、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供应,积极普及使用天然气,推进发展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逐步提高城市清洁能源使用比重。实行大气污染“日调度、周调度、月调度”制度,建立大气污染源清单,摸清魏县大气污染源时空分布特点,对大气污染实施精准管控、科学治理,坚持问题日清日结。推行部门环保“积分制”,加强与第三方合作,对大气污染实施科学、精准治理。建立在线监管智慧平台,加强建筑工地扬尘、货运车辆、餐饮油烟治理设备稳定运行、达标排放在线管理。建设高排车智能监控识别系统,开工建设喷涂中心,有效减少污染排放。控制温室气体,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治理体系、提高能源效率、增加生态系统碳汇、增强应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初步构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全县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协同控制,积极倡导低碳生活和低碳消费模式,为开启生态美丽魏县建设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完善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推行工业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实施源头控制。大力推进工业固废重点产生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审核,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有利于产品废弃后回收利用的技术和工艺,建立企业内部多层次、多渠道的资源再利用和深加工系统,从源头减少固体废物产生。完善鼓励工业固体废物利用和处置的优惠政策,强化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处置技术开发,加强化工废渣等大宗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明确畜禽养殖重点防治区和各乡镇的养殖总量控制指标,鼓励使用有机肥、生物有机肥和绿肥种植,回收处理农膜、秸秆等废弃物。
深入推进地下水超采治理,全面推进国土绿化,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连接生态廊道,提升城市品质,构建绿色生态屏障。
强化地下水超采治理。深化华北大漏斗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通过采取引水、蓄水、节水、调水、补水、管理综合施策,强化地下水超采治理。加快分水调水提水工程建设,实现水系互联互通,提升向超采区调水能力。加快建设引黄调蓄水库,实施一批调蓄工程,提升过境水、错峰水、雨洪水拦蓄和利用能力。实施一批节水工程,有效压减地下水开采量,为华北大漏斗治理做出魏县贡献。
构建生态屏障,全面推动生态安全格局建设。推进全县城乡国土绿化、特色林业及林下产业、生态公益林和路网水网生态廊道建设。大力推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生态建设为主题,按照“城乡一体,林水相依,生态和谐”的理念,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举万众之心,全力推进森林城市创建。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载体,加强城市片林、风景林建设,稳步推进城市公园、郊野公园、城郊森林公园等各类公园及城郊绿道、环城绿带、生态廊道建设,采取规划建绿、拆违还绿、立体植绿等方式,努力扩大绿地面积,不断提升景观效果,提升城市品质。完善城市绿地布局、增加城市绿量。谋划建设世纪公园、人民公园、科教公园、长安公园等,增加城市居民休闲活动场地。
科学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划和环境功能区划,完成《魏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的“多规合一”,“一张蓝图”管到底,构建统一的空间规划信息管理协同机制,形成山青水秀的生态空间、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格局。红线划定预留适当的发展空间和环境容量空间。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制度,在红线区域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土地用途管制和产业退出制度,确保生态保护红线性质不转换、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加强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偿,探索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完善主要河流跨界断面水质生态补偿办法,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严肃查处破坏生态环境案件。
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绿色化改造。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发展生物质能、氢能等新能源,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行动。发展绿色建筑。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强度。发展环保产业,引导各类资本参与环境治理,提高环保技术装备、新型节能产品和节能减排专业化服务水平。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法规,实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全覆盖,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实施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稳妥推进水价改革,完善阶梯水价等调控政策,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构建废旧物资和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快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发展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加强园区循环化改造,打造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
在统筹考虑生态环境支撑体系的系统性与支撑领域的全面性,并与相关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规划衔接的基础上,科学布局魏县生态保护修复能力配套支撑体系。
完善生态监测体系。完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发展智慧监测,推动物联网、传感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监测监控业务中的应用,加强病虫害防治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形成智慧化生态监测体系网络。
完善环境监测网络。健全完善覆盖各乡镇(村)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地质灾害等要素智能化、信息化监测站点,构建“布局合理、覆盖全面、功能齐全、指标完整、运行高效、天地一体”的环境质量复合立体监测网络。
提升基层生态环境监管力量,加强环保宣传教育。进一步充实基层生态环境监管队伍,全面提高环保行政处罚、行政审批等环境监管水平。拓宽环保宣传渠道,创建环境友好型社区、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活动,创建绿色学校、绿色企业,培育和支持青少年生态环保社团,鼓励、引导民间环保组织积极有序参与环境保护。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加强区域协调合作、围绕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和综合承载能力,优化城市发展动力,加快新区建设,优化拓展城市空间,补齐县城城镇化短板,提升城镇化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全面落实国土空间规划,推动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有机衔接。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支持城市化地区高效率聚集经济和人口、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空间,支持农产品主产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支持生态功能区把发展重点放在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上,支持生态功能区的人口逐步有序转移,科学合理调整优化生态功能布局。完善规划法规政策体系,强化规划监督实施,严格审批和监管,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进一步抢抓“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国务院国资委持续对口帮扶机遇,将魏县打造成邯郸副中心城市,加快综合交通网络一体化建设,积极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协同建设,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以推进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县为契机,以有利生产、方便生活、适度集中为原则,不断完善“一核四心、一轴两带”组团式发展的城乡空间布局,形成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生态宜居的城乡发展新格局,努力走出一条魏县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协调互动发展的新路。
第三节 着力加快新区建设,增强城市发展新动力
统筹推进产城融合、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县城综合服务功能,持续提升新区形象,加快旧城区提档升级,打造重点乡镇,以现状建成区为核心,重点向东和东南方向发展,形成“绿脉环城、四心五团”城市空间布局。
完善县城综合服务功能。以打造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县为契机,按照“东进、南拓、北控、西延、中优”的思路,推动县城公共服务提标扩面、环境卫生提级扩能、市政能力提档升级、产业培育提质增效等工程,重点向东和东南方向发展,形成“绿脉环城、四心五团”的城市空间布局。建设以老城区为基础的核心商业居住区、城北休闲养生区、城中生态宜居区、城南商务商业区、金龟湖综合新城区、城东经济开发区等。完善城市功能,完善农贸菜市场、农批市场物流、供销物流、快递驿站建设、停车场、大型超市等居民生活服务区建设,加强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城中村改造,加强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强化精细管理,推进重点工程建设。积极推动撤县设市的目标,建成邯郸副中心城市,培育邯郸东部增长极,聚集东部地区经济、人口等要素,成为带动发展的重要功能节点。
持续提升新区形象。全面提升城市品质,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魏县城市新区。坚持产城融合发展,积极推进新区道路和电网改造,打造新区核心区“四纵四横”路网格局。加快市民中心、规划展馆、新区中小学、新区职教中心和第一街区建设,积极将魏县气象科技馆打造成省级或国家级气象科普教育基地。
打造重点乡镇。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有效推进乡镇治理,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北皋农产品加工、双井现代农业、张二庄循环经济、回隆商贸物流、东代固梨果冷链等重点乡镇特色经济建设,巩固提升乡镇“四上”企业、农业园区效益,推动镇域经济发展。继续推动撤乡设镇工作,进一步加快撤县设市步伐。
补齐市政管网设施短板,加强水、电、气、暖设施建设,加快老城区提档升级,提升基础设施保障水平。立足打造“智慧魏县”,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升级市政交通设施。完成新区梨乡大街南延、礼贤街南延等工程,谋划城区内原邯大线道路拓宽及其绿化工程,完善新区核心路网;完成汽车客运枢纽站建设,完善市政交通设施配套;实施魏县城区停车场建设工程,积极化解城市“停车难”问题,弥补城市功能短板;优化城乡公交路网和公交场站布设,促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基本实现城乡公交服务全覆盖。
完善市政管网设施。实施魏县公共供水基础设施改扩建工程、魏县城区供水改造工程等项目,推进魏县中心城区清洁能源供热项目、魏县新区清洁能源集中供热二期工程、魏县新区电网改造,以及魏县经济开发区集中供热管网建设工程和魏县东源街北延、排涝调蓄工程等项目,全力提升城乡水气电暖保障能力。
发展配送投递设施。建设便捷高效安全的投递服务体系,实施魏县全域配送投递工程。建设统一的公共设施配送中心及指挥系统,覆盖县乡村三级分拨中转公共配送中心设施、物流配送车辆及短途配送工具等,打造成为现代智能化快递配送中心,做好快递安全运营“最后一百米”服务。
推进县城智慧化改造。搭建“魏县城市大脑”,整合魏县智慧交通建设项目、魏县城区智能化供水项目、魏县城区智能供热建设项目、魏县教育体育局智慧校园建设项目、魏县教育体育局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建设项目、魏县中医医院信息化及智能化提升项目、魏县军留灌区现代化信息化改造工程等项目,建设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公共服务科学化、规范化、便捷化。筹建“精准防贫大数据检测系统平台”,解决相对贫困人口在识别认定、动态检测、预警帮扶和责任体系等管理治理机制问题。
加快老城区提档升级。以道路、管网、加装电梯等基础设施改造和环境面貌整治为重点,加快改善老旧小区居住条件。积极推进康町、三田、河里东等城中村改造,有序推进老工业园区“腾笼换鸟”,拓展城市建设空间。实施雨污分流工程,解决县城内涝问题。科学布局公共停车场,改造升级一批老旧厕所,有效破解停车难、如厕难问题。对环城水系进行新一轮改造提升,新建一批公园游园,进一步巩固发展梨乡水城城市品牌。
第十三章 弘扬特色县域文化,打造文化旅游新高地
以魏文化、水文化、梨文化“三大文化”体系为核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推进魏县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体系建设,创作若干在全省全国叫得响的“五个一工程”文化精品,讲好魏县故事、传播魏县声音,持续提高魏县知名度和美誉度。以文旅融合带动魏县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阵地建设和管理。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扎实做好“六进”和学校“三进”工作,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增强网络治理能力。“十四五”期间,依托河北共青团“冀e青春”青少年服务云平台,推动全县团干部、少先队辅导员全部在平台报到,团员注册数超过1万,实现少先队员(监护人)注册全覆盖,注册总用户数累计超3万,不断加强对全县广大青年的思想政治引领,推动平台成为共青团引领凝聚青年、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的网上中心。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抓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研究阐发构建魏县文化保护传承发展体系。研究阐发魏县文化内涵,固基强魂、追根溯源,分类分项制定研究阐发方案,通过科学系统地梳理分类建立档案名录,组织专家学者开展针对“三大核心文化”研究阐发,认真调查、仔细摸排和详细梳理大运河(魏县段)沿线的文物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原基础上全面开展追根溯源和收集整理工作,建立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为“文化+”提供历史依据及理论基础,归纳总结整理出魏文化、水文化、梨文化“三大核心文化”之间的关联性,重点梳理编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为打造魏县文化旅游新高地夯实基础。
积极融入邯郸“一核三带六集群八支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挖掘传统资源,彰显魏县“魏州古都·梨乡水城”文化品牌风采。对县城进行整体风貌改造,创建魏县特色文化+品牌,结合“三大核心文化”,构建文化区域公用品牌管理体系,提升全域“文化+”品牌的标准化管理和运用水平,进一步推动“互联网+”、“文化+”、“旅游+”等产业、行业间的要素融合和综合集成,开发一系列文创产品。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探索培育知名文化企业。建立相应的学术研究组织和机构,通过论坛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国际国内交流合作,让游客将三张文化名片带出去,使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强大魅力。
巧打三大文化品牌,发挥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发挥文化旅游业对县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全力开展魏县“文化旅游大提升”行动,依托全域水网、魏县梨乡水城文化品牌,打造集生态、文化、度假、休闲几大功能于一体的全域旅游发展新业态。打造“一心、两带、两板块”的空间结构,为创建文化旅游胜地和“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创造契机,着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景区景点配套服务设施,打造精品旅游线路,积极推进魏都水街、新区水街建设,推动特色商业、旅游观光业、文化休闲业发展繁荣。加强专业市场及特色街区改造,科学利用文物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等开展文化旅游活动,探索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实现全域联动。
依托自身底蕴,发掘传统资源,分级完善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依托新兴传播渠道,加强宣传推广,借助互联网应用,推动文化资源共享,打造魏县文化品牌;推广健康生活理念,加强体育设施建设,举办各类公众体育活动,形成全民健身的良好社会氛围。
深度开发魏县特色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用特色文化作为活动主题,用活动带动人群消费,用人群消费带动商业升级,用商业升级带动产业发展。以活动为基础,以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为载体,孵化魏县本地的文旅公司,大力开展文化活动。加大乡镇综合文化服务站、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基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补齐基层设施总量不足、建设标准不高等短板。进一步整合部门的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实现人、财、物统筹使用。开展文化进社区、进农村活动,鼓励和扶持群众兴办书画、歌舞、摄影等各类群众性文艺团体。利用传统节日,发掘地方文化,开展民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农村文化设施使用效果,涵盖科普教育、法律宣传、技能普及、文化娱乐等各项功能,高质量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挖掘传统资源,彰显“魏州古都·梨乡水城”品牌。对县城进行整体风貌改造,系统提升城市历史文化氛围感,激发人民群众宣传本县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全新的互联网及智能技术,以数字化、全媒体等多种形式生动再现魏县的历史文化风貌。组织梨花节、采摘节等文旅活动,实现文化公共服务与文旅产业发展互融互促。打造一批特点鲜明、主导产业突出的文化示范乡镇、示范村,发挥文化资源对脱贫攻坚的积极作用。做好旅游产业推介工作,宣传魏县旅游特色,组织旅游企业参加国家、省、市、县旅游产品展销和推介活动。
创新供给方式,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共享。推进数字电视、数据专网、宽带等业务以及农村数字电视、宽带业务的发展。围绕“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构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逐步实现文化资源数字化。依托融媒体中心,构建“政府+服务”宣传模式,加快数字化全媒体建设。积极推广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在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应用,普及在线阅读、在线文化活动、在线公益活动等文化传播新模式,有效改善农村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不足、文化设施利用有限的现状。
发挥设施实效,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强化体育公共服务职能,加快梨乡水城体育中心工程等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健身工程的更新与升级,构建县、乡、村三级全民健身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在量上保障能力全覆盖,在质上保障标准全达到,充分发挥体育场地设施功能作用。发挥体育协会组织作用,积极组织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大力发展冰雪运动,促进冰雪运动普及推广。推动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提高健身活动质量,推进全县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加强5G、大数据等新技术在体育服务业的实践和应用,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推进“互联网+体育”发展,形成具有特色的群众体育服务体系。
加强培养储备,构建文体服务人才体系。注重人力储备,强化人才培养,提高公共文化体育领域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逐步建立一支思想灵活、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优秀人才梯队。积极培育社会文化体育组织,加强文化体育志愿辅导队伍建设,将有特长的专业人才纳入群众文化体育志愿服务团队,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提升全县体育竞技水平。发展残疾人体育事业,备战2022年冬残奥运会,力争魏县籍优秀残疾人运动员夺取奖牌。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打造形成“公平均等、普惠共享、兜底巩固、法制规范、安全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
立足自身实际,补齐短板,不断提高教育均等化水平。提升基础教育办学水平,打造职业教育特色品牌,落实教育扶贫,加强智慧校园建设,打造网络教育服务平台,推动全民教育,逐步形成现代化教育体系。
优化教育资源结构,提升基础教育水平。完善基础教育体系,提高均等化水平。加强学前教育普惠性,增加公办幼儿园比例。大力实施魏县新区教育设施建设工程和魏县中小学改造升级工程,努力解决好学位供给和学生就学需求矛盾。推动义务教育实现县域优质均衡,根据人口变化趋势,合理布局中小学,规划扩建或新建各级中小学校,消除大班额,大力普及高中教育,实现高中阶段学位全覆盖。通过合理布局,解决农民工子女就近上学问题。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模式,推动不同级别学校间教学交流,促进基础教育长足发展。完善学校软硬件设施,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改善现有学校食堂、寄宿条件、新建改扩建一批标准化操场,保障广大学生食品安全,优化住宿环境,增强学生体质,助力解决农村空壳学校现象。
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改善特殊教育条件。通过集中布局,建设职业教育片区,统筹专业公办民办资源,提高效率。不断加强校企合作,突出特色及针对性,努力打造“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推进融合教育。优化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完善保障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残疾学生融合教育,同时新建区域性特殊学校,满足魏县及周边县残疾人士接受教育的基本需求。推进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全民终身学习理念普及,完善终身教育体制机制。
强化师资力量培训,优化教育人才结构。落实教学科研经费,用于集中性培训及弥补学校教师培训经费不足,完善各级研修协同一体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促进广大教师终身学习,全面提高专业及创新能力。解决学校缺编现象,优化教育人才结构,加强骨干教师及教育专家引进工作,持续推进校长、教师交流机制,落实绩效考核,优化分配制度。加大教师支持力度,提升乡村地区教学水平。
搭建智慧教育平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进一步推进各级学校信息化建设,加强教学设备数字化升级改造,推广移动教学、远程教育,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缓解全县,尤其是农村薄弱地区师资条件落后、教育资源不足等突出问题。深入开展“智慧校园”试点学校建设,创新教育资源供给模式。搭建共享资源中心等平台,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积极应用人工智能、VR/AR、大数据等全新技术,辅助教育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巩固教育扶贫成果,完善致富长效机制。加强控辍保学工作,进一步提升贫困家庭学生补助水平,免除其后顾之忧。进一步巩固“全面改薄”工程,确保相关成果惠及贫困家庭学生。探索出台特殊政策,鼓励教师到农村任教。通过针对性职业技能培训,改善精准扶贫效果,建立脱贫致富长效机制。
构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人才交流引进,有序发展医养结合。提升公共卫生应急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基层诊疗能力建设。
推进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兼顾政府办医疗机构与社会办医疗机构,做强政府举办的公益性医疗卫生机构,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医院。兼顾优化现有资源与调控新增资源,科学调整存量,优化各层级资源结构,促进卫生资源增量提质。兼顾发展西医与发展中医,坚持中西医并重,发挥中医药优势和特色,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扩大中医药服务范围,完成县中医院医技楼及感染性疾病楼建设、信息化及智能化提升、中医药文化建设提升等项目。兼顾规模发展与内涵建设,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注重硬件建设,加快科研、人才、制度、环境等软件建设,加强京津冀医疗卫生融合发展和技术协作,吸引集聚高端优质资源,全面提升县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兼顾统筹规划与强化监管。统筹不同区域、类型、层级的医疗卫生资源数量和布局,合理规划资源配置总量与布局,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促进卫生资源均衡发展。
加快医疗机构全面提档升级。加快县级公立医院建设步伐,推进新区县人民医院建设进度。在已有改扩建工程实施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布局,加强县级医疗机构硬件设施升级改造,添加更新重要医疗设备,改善就医条件和医护人员工作环境。加速形成覆盖广泛、功能齐全的“县-镇(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网络,为建设区域医疗卫生高地奠定坚实基础。
提升公共卫生体系服务水平。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规范可靠的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加强人员培训,抓紧防疫体系修补短板、防堵漏洞等工作。健全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坚持常备不懈,实现对传染病爆发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响应、及时投入、系统有序。完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加强数字技术应用,提高防控和应急救治规范化水平。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健全防治结合工作机制。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重视健康教育,关注精神疾病防治,建设区域健康文化中心。加强食品药品监管能力,确保公共食品安全,降低药品采购成本。发挥自身产地优势,推动中医药在预防保健、慢性病治疗领域发挥积极作用。不断巩固爱国卫生运动成果,加强广大群众卫生意识,不断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加强残疾人预防及康复服务水平,通过妊娠期筛查,减少残疾发生率。
完善医疗卫生人才激励机制。实现县卫生人力资源规划配置目标,人才规模、结构与我县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相适应,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人才分布趋于合理,各类人才队伍统筹协调发展。切实加强全科医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逐步建立和完善全科医生制度。促进医务人员合理流动,使其在流动中优化配置,充分发挥作用。加强公共卫生人员的专项能力建设。加大招聘力度,完善培养体系,加强与财政、人社、编办等部门沟通协调,加大高层次人才和骨干型人才引进力度,鼓励本地医师赴高水平医院进修,提升实践能力和救治水平,解决基层人才缺乏问题。加快公立医疗机构薪酬制度改革,打破编制限制,完善合同用工制度,解决养老保险,实现同工同酬,建立多劳多得、风险收益对等的激励机制,充分吸引人才,鼓励多机构备案,激发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医疗服务供给能力。重点引进护理等缺口较大人才。县级公立医院要严格落实医护比和床护比。新设医院必须严格按照标准配备注册护士。基层医疗机构优先引进护士。设立养老机构扩大护理人员就业岗位。合理制定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提高护理人员待遇。对护理人员晋升职称优先照顾。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医生参加全科学习培训,卫生院人员给予生活、食宿补助。开展大学生志愿者健康行动计划,“十四五”期间,积极争取约6名大学生健康计划志愿者到基层服务,各管理单位为志愿者落实生活、保险、就业等各项保障措施,激发志愿者服务基层、奉献社会的工作热情。
推动卫生健康产业快速发展。加快发展康养服务业,促进全民健康意识和养生观念普及。依托中医药及文旅优势资源,推进健康与养生养老、医疗服务、膳食营养、旅游体育等融合发展。探索创新各类医养结合模式,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和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大健康产业体系。
坚持就业优先原则,发挥龙头企业稳就业作用,出台激励政策,鼓励各类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以创业促就业,始终关注重点群体就业,吸引外出人员返乡就业;提高人力资源专业服务水平,改革人事和薪酬制度,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多维发力,提升全县创业就业水平。推动各类创业载体建设,加强“双创”相关宣传推介力度,出台各类融资政策,严格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降低创业门槛,减少小微企业负担。扩大就业渠道,加大就业补助力度,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开展特色培训项目,提高职业培训服务覆盖范围。加快信息化建设,搭建劳动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智慧就业系统,提升全县创业就业水平。开展青年就业见习计划,每年配合征集青年就业见习岗位,积极广泛宣传,组织青年上岗见习,尤其针对离校未就业的16至24岁失业青年,组织失业青年参加3-12个月的就业见习,积极培养青年就业技能、提升青年就业质量。提升特殊群体职业技能水平与就业创业能力,扩大公益性岗位设置,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实现顺利就业。
深化改革,提高人才科学管理能力。落实省、市相关政策,打破人事管理“终身制”,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调查分析全县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评审需求,优化职称申报评审体系和制度,完善非公企业职称评审工作流程及条件。实施“人才振兴”战略,全面加强各领域专业及高端人才培养引进力度,鼓励本地大学生返乡就业。创造条件,鼓励区域间、魏县与发达地区人才交流及进修培训,不断扩大本地人才库,提升科学管理水平。
强化维权,保障劳动市场和谐稳定。搭建劳动就业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定期发布职业薪酬及人工成本信息。完善劳动监察网格化信息化管理,提高效率,加大执法力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落实带薪年假。推动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化处理机制,构建多层次劳动关系协调网络,加强工作人员培训,提高争议处理质量。加强依法行政,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行为,加强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意识、能力及水平。
完善社会保险体系,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关注老、幼、妇、残、孤为重点的特殊群体基本生活,提高兜底保障标准,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保障退役军人日常生活和稳定就业,形成完善的荣军体系。
持续发力,提升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和工伤保险制度等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完成全民社保登记,落实社保“降费减负”政策。进一步提高社保覆盖率,充分利用数字及网络技术,提高社保系统信息化水平。采取多种形式,畅通网络缴费渠道,提升缴费效率。建立全面、完整、准确的社保参保基础数据库,将各类人员纳入相应社保类别,做到应保尽保。通过粮食种植保险等创新手段,为农民提供种植收益保障。推进各项保险服务标准化,将服务网络延伸到社区和行政村,覆盖基层。不断提高社保待遇,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群体之间的社会保障待遇差距。强化社保基金监管,提高收费透明度,形成有效制约机制。贯彻社保基金预算管理制度,规范收支,确保安全。
夯实基础,完善社会救助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规范社会救助管理,做实最底线民生保障。发挥社会救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协调机制作用,加快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制度健全、政策衔接、兜底有力的综合救助格局。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救助制度体系。完善体制机制,依托全省统一的社会救助信息管理平台,推进救助事项协同办理、资源统筹聚合,实现精准救助、高效救助、温暖救助、智慧救助。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形成“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社会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服务。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精准施救”。推进涉未成年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未成年救助保护机构(站)、儿童福利机构、学校、幼儿园、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等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和设施建设。
完善制度,提高社会福利保障水平。落实生育配套政策,进一步推动落实产假、哺乳假等制度。探索推进生育成本社会化,发展普惠托育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养老服务网络覆盖率,持续增加养老服务供给,优化结构,提升专业化水平。不断优化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环境,提高体制机制活力,促进产业规模扩大。对各级养老服务设施进行提档升级,加强对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人的补贴和照护。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加快引入专业机构,实行品牌机构连锁经营,逐步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功能。建立“居家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模式,解决农村老人老无所依、老无所养等问题。重点关注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建立关爱服务体系,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深化家庭探访、监护指导、返校复学等关爱服务。加强孤儿、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身份认定和基本生活保障,落实教育资助。持续推进“春雨乐园”建设,团县委组织整合专业社工、青年志愿者和社会爱心人士等各方资源常态化为留守儿童提供日常陪伴和服务,解决“缺管少爱”难题,到2025年,拟在全县农村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再建设2个“春雨乐园”项目,覆盖400名农村留守儿童。通过“留守妇女培训”工程,逐步解决农村妇女自身发展严重滞后等现实问题。
聚焦关切,改善社会事务管理效果。不断完善公民婚姻、儿童收养等社会事务服务体系,加强能力建设。针对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加强康复托养设施建设。注重民族宗教事务,构建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关系。坚定不移推动殡葬改革,加快惠民殡葬政策实施,逐步完善对城乡困难群众免除基本丧葬服务费制度。加快推进绿色殡葬改革,加大对殡葬事业的投入,改造殡仪馆基础设施,推进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整治殡葬秩序,完善相关公共服务,巩固提高遗体火化率,确保城区不发生治丧扰民,重点区域无乱埋乱葬行为。增加财政投入,实施更多社工项目,激活社会治理活力。简化优化政务流程,发展魏县电子政务体系,打破政务边界,构建高度统筹、整体联动、部门协同的信息化架构,实现“全天候智慧政务”服务新模式。建立基层民主、群众参与、社会协同的村民自治体系。加快培养组建青少年事务专门社工队伍作为工作力量,到2025年全县建成10人的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并逐步实现每个“青年中心”综合服务平台至少配备1名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增加财政相关投入,扩大社工项目数量与质量,激活社会治理活力。
搭建平台,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搭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做好退役军人信息采集,下大力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做好有针对性的精准服务。开展退役军人就业培训,提升人群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谋划建设荣誉军人休养院,升级改造烈士纪念设施建设,建设退役军人荣誉馆,突出加强退役军人荣誉体系建设,褒扬激励正能量。
加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推动应急指挥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应急设施装备体系、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应急救援力量体系等应急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应急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提升应对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能力。深入推进安全生产“双控”机制建设,有效防范各行业领域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强我县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开展自然灾害的普查,强化自然灾害防治,确保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实效。加强防汛、抗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防内涝设施建设,加强气象灾害防御设施建设。加强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建设国家级和省级科普示范社区和科普示范学校。
认真落实国家安全战略,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深化社会治理改革,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实现群众安全感提升,刑事案件、群体性事件、公共安全事故全面下降。
严格落实国家安全责任制,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国家安全风险研判、防控协同、防范化解机制。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严防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加强意识形态安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深化网络安全专项行动完善网络舆情引导处置机制,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错误思潮。强化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健全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化解机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抓好应急管理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建设,持续开展危险化学品、交通、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提高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强化源头治理和全过程监管,健全追溯机制。强化生物安全保护。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升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加快推进堤防和蓄滞洪区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评估机制,确保有效防范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加强信访工作,完善领导干部包联和接访下访制度,妥善解决涉房、涉众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持续治理重复信访积案,确保“北京不去、河北不聚”。积极推进“大民调”工作,持续推进“以案定补”,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解。深入开展“清朗•燕赵净网”专项行动,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和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环境。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完善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坚持“一案三查”,坚决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新型网络犯罪,提升破案率,降低犯罪率。强化人防物防技防,筑牢“三道防线”,做好重大活动安保工作。
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完善群众参与的制度机制,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推进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整合资源力量,强化精细管理。巩固扩大乡镇街道和基层综合执法改革成果,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健全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健全农村、社区组织体系,推行网格化管理,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深化智慧平安社区建设和智慧交管建设,加强物业管理和出租屋管理。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必须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坚持政治站位,加强对党忠诚教育,推动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同一切偏离“两个维护”的错误言行作斗争。完善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机制,严格请示报告制度,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结合起来,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见成效。加强和改进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发挥领导干部表率作用。健全干部理论培训常态长效机制,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认真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
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把党的领导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健全全面从严治党制度,落实党委(党组)主体责任、党委(党组)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纪委监委监督责任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选好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加快干部年轻化进程,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深化常态化政治性警示教育,加强政治巡察,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注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在全县青年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中选拔一批骨干作为培养对象,严格考核评价、建立动态淘汰机制,着力为党的事业发展培养优秀青年政治人才,全县每年培养不少于100人。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提高人大履职能力,增强人大整体功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更好凝聚共识。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发挥统一战线凝心聚力的优势和作用。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持续深化宗教治理,扎实开展“双创四进”,完善“三项制度”。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建设,健全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
深入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全面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强宪法教育,完善监督实施制度,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落实司法责任制,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规划实施机制。加强县委、县政府对“十四五”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加强规划实施的考核,将其纳入县级部门及乡镇领导班子业绩综合评价体系,作为班子评价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各有关部门要结合总体规划,进一步细化总体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发展目标与任务,编制重要的专项发展规划,确保全县“十四五”发展规划顺利实施。
加强规划统筹管理和衔接协调,形成以魏县“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其他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年度计划等为支撑的发展规划体系。统筹相关规划目标,整合规划空间管制分区,合理规划引导人口、产业、城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管理等发展方向和布局重心,条件成熟后推进“多规合一”,以增强规划统一性、系统性和权威性。
第四节 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推进规划落实机制
围绕魏县“十四五”规划提出的重大问题、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县级部门间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完善现代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城镇乡村建设、公共服务完善等相关配套政策,强化政策激励和约束作用,有效配置公共资源,合理引导社会资源,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为推进规划的顺利实施,各部门应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经济形势和重大方针政策,聚焦五大发展理念,在推进改革创新上取得更大成效。完善工作落实机制,对列入规划的重大事项及重大项目,落实领导分包责任制,以行动促实施,以督查促落实,形成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格局,推动规划实施。增强干部责任担当,破除制约发展的思想障碍和体制机制障碍,创新思维、转变作风,扎实工作,顺利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
第五节 创新监督评估方式,加大公众参与力度
推进规划管理创新,健全魏县“十四五”规划的统计和评价机制。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强化规划落实情况的监督考核,压实责任追究机制,加强审计监督,保障规划顺利实施。适时开展中期或对重点领域发展情况专题评估,建议引入第三方评估制度,充分运用大数据平台,全面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及重大政策措施、重大项目落实情况。
探索创新规划公开和公众参与制度,深化阳光规划。综合利用报纸、电视和网络媒体等多种方式,并在政府网站开设“阳光规划”专栏,为公众提供了解“十四五”规划、参与规划、理解规划、监督规划的重要平台,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采取民意调查、开放式听取意见、专题调研、专题座谈、公开征求公众意见、举行听证会、列席会议等方式,拓宽建言献策渠道,切实听取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魏县人民政府
2021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