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时间:
  
 
媒体关注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今日魏县 > 媒体关注 > 正文

“蘑菇王”,在脱贫路上急行军

更新时间:2020-12-04 16:31:36点击次数:55978次

                        

  记全国劳动模范、魏县院堡镇中三中村村民苗银德

  “蘑菇王”的由来

  1985年夏季的一天,骄阳似火,苗银德在村里焦躁地来回踱步,他看着村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苦劳作,面对家乡贫困的面貌,开始思考自己高考落榜后的人生路。偶然听到临漳县某退休老工人种蘑菇远销海外的消息,他激动不已:“何不在本地发展蘑菇种植,带村民一起致富?”他购买了种菇技术的相关书籍研究学习。年底,21岁的他准备凑钱买菌种。


  “小小年纪要种蘑菇,银德,你有多大的把握?”面对大家的质疑,苗银德许诺:“放心,我能干好!赚了钱大家分,赔了钱大不了我一人承担。”


  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高中生,再加上平常做事讲诚信,苗银德的举动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他们纷纷凑钱给他。不久,他怀揣东拼西凑来的1200元钱,骑自行车一路打听一路奔波,找到临漳县某供销社,买回2500公斤含平菇菌种的菌料。


  回家后,苗银德把自家的房子改造成简易大棚,开始探索平菇种植技术。次年两茬平菇下来,刨去成本,他纯收入800多元。


  虽然大棚种平菇初获成功,但苗银德认为,只有学会培育菌种、自制菌料才算真正掌握了种菇技术。1988年起,苗银德分别到河北邢台、山东济宁等地的农业技校深造,学习大棚育菌种技术。


  学成归来,他托人从院堡镇卫生院借来高压锅,把从技校带回来的平菇母种先培育成原种,接着又培育了3000多公斤栽培种,在自家院里建了100多平方米的大棚,种了1000多公斤菌种,又手把手教会3户邻居平菇种植技术。


  不久,他听说中国农科院培育出了高产平菇母种,于是坐火车到北京求种。当农科院专家听说了苗银德种菇创业的故事后,非常钦佩,不但以低价卖给他最新的母菌种,还借给他菌种栽培技术的书籍,并留下彼此联系方式方便随时交流。


  在农科院专家的帮助下,苗银德先后学会了食用菌母种培育技术,投资建造了菌种栽培室和冷藏室,成功育出平菇、姬菇、白灵菇、猴头菇、羊肚菌、灵芝等30余个食用菌品种。

  如今,苗银德经营管理的蘑菇大棚种植园规模已经发展到1300亩,建设食用菌大棚1100个,年产鲜菌菇10000吨,年效益2000余万元。他的菌种栽培室和蘑菇大棚种植园先后成为河北大学、河北农大、河北工程大学等高等院校的科技实验基地,苗银德也因此被当地群众称为“蘑菇王”。

  大家富才是真富

  致富成功的苗银德,没有忘记支持过自己的乡亲们,他一边继续摸索大棚种植蘑菇技术,一边想方设法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银德种蘑菇是不赖!但我们没钱、没技术,又不懂营销,即便种出蘑菇,卖给谁?”村里的贫困户们七嘴八舌,虽对大棚种菇这条致富路充满期待,但更多的是疑虑和观望。


  “农闲时,我教大家搭建大棚种平菇,不比赋闲在家强?”2008年初,苗银德先动员自己的亲朋和他合伙,从最简单的平菇种植做起。他不仅提供菌种,免费推广技术,还统一回收,保证销路。不到一个月时间,村里的蘑菇种植户从3户增加到20多户,平均每户当年就增收近万元。后来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他发动村里56户村民,筹资102万元注册成立魏县福来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采用利益分配机制按出资比例给村民分红。


  2017年,当地多个合作社合并,共同建立了魏县院堡镇食用菌扶贫产业园,苗银德任负责人。该产业园采取“龙头企业公司+村级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带贫模式,当年吸纳百余农民加入,大棚增至190个。


  参与的人多了,苗银德的负担也在加重。


  “我的平菇长得茎好长,像‘金针菇’一样,这是怎么回事?”


  “我的菌料包发黑咋办?”


  ……


  每天,苗银德的手机铃声不断,这些大多是农户打来的求助电话。为了方便大家找他,苗银德在园区每个角落都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和微信号,后来干脆搬进产业园内的简易房居住。


  2018年,为了帮助更多没有技术的贫困户,打消他们的后顾之忧,苗银德对产业园施行“五统一”的帮扶式管理模式,即统一制棚、统一进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保鲜贮藏、统一销售。他通过言

传身教,把村里18个蘑菇种植户培养成技术标兵。这18个农民组建起来技术服务团队,帮助周边10多个村子的数百名贫困户掌握了大棚种菇技术。


  2019年,苗银德发现产业园附近的道路破损严重,“这对蘑菇销路会造成不利影响。”他联系院堡镇相关领导,寻求帮助。不久,县里和院堡镇镇政府给园区修缮了道路,更换了照明灯,使产业园区周边交通环境大为改善。不久,来自北京、天津、上海、陕西等地的蘑菇采购商纷至沓来。


  今年初一场疫情影响了蘑菇市场行情,蘑菇一度出现滞销,价格波动较大。为了减少农户损失,在省、市、县、镇农业部门的帮助下,苗银德申请到帮扶资金,建起4座冷库。半年多来,4座冷库已存贮蘑菇400余吨,解决了蘑菇滞销问题,以市场价每斤2元计算,为农户增收160余万元,增加农民就业岗位40多个。

坚持做下去

  “长年在这儿打工,足不出村,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工资。”今年56岁的中三中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苗雪良说。


  “媳妇有病,孩子还小,过去我一家就靠种2亩地为生,日子苦得没法活。”另一位建档立卡贫困户纪云广笑着说,现在他负责12个大棚的管理工作,年收入2万余元,“感觉日子越过越甜了。”


  像苗雪良、纪云广这样长年在魏县院堡镇食用菌扶贫产业园打工的贫困户有358名。遇上装菌料、采菇、装车最忙的时候,打工农户达到1500余人。


  经苗银德传授过技术的18个农民,如今一个个都富起来了,有的还当上了老板。为方便指导农户,苗银德长期住在产业园的简易房里。他或步行、或骑着一辆破旧的电动自行车每天到1100个大棚里观测蘑菇长势,向农户传授发菌、出菇等种植技能。


  苗银德日子过得节俭,可他对别人却十分大方。疫情期间,苗银德捐款给村里用于购买防疫物资。有出高价的销售商前来收蘑菇,他把机会让给其他农户。


  今年56岁的苗银德,精神矍铄,声音洪亮,走起路来健步如飞。“这条大棚种菇的致富路,我要坚持走下去。”站在产业园的菌料场里,苗银德说,为强健身体,他几乎每天晚饭后都要散步1万步左右。


  散步时他也没闲着,脑海中一遍遍回忆白天在大棚里发现的情况,一遍遍思考改良的办法。他说,在河北工程大学的农学专家支持下,他正在培育优质高产的平菇新品种,争取让农户们在家门口就能买到放心的优质蘑菇菌料。


  苗银德说,作为一名农民,前不久他有幸参加了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感到无尚的光荣和自豪,同时也深感自己责任重大,“我只有加倍努力,花更多时间将研究成果转化成脱贫生产力,服务人民群众,心里才能踏实。”


  现在虽已是初冬时节,天气越来越冷,但记者看到,魏县院堡镇食用菌扶贫产业园区内,一辆辆挂着各地牌照的货车进进出出,农户们正把一箱箱饱满、晶莹的蘑菇搬上车,脸上都挂着甜甜的微笑。


邯报融媒体记者刘昆/文范文平/影


(编辑:党政网站管理员)